江南文學“遺珠”登上崑曲舞臺

2019-02-21 11:32:0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訊(記者 施晨露)源自清代沈復的自傳體文學作品《浮生六記》,經全新改編,由上海大劇院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出的同名昆劇將在今年7月首度上演。日前,青年編劇羅周執筆的昆劇《浮生六記》劇本研討會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京滬蘇等地十余位戲劇專家為該劇進入舞臺二度創作集智獻計。

  具長久生命力的經典

  沈復,清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浮生六記》是以他與妻子蕓娘的家居生活、坎坷際遇和浪遊見聞為內容寫成的自傳體筆記小説。該書在沈復生前只有抄本流傳,埋沒了70餘年後在蘇州的舊書攤上被發現時,只殘存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1877年由上海申報館首次印行後,很快受到追捧。

  對於《浮生六記》,前人曾有“幽芳淒艷,讀之心醉”的評語。林語堂出版過《浮生六記》英譯本,稱讚閱讀該書使他感到“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並稱許女主人公蕓娘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直到如今《浮生六記》仍不失為一部具備長久生命力的文學經典。京東、噹噹網等電子商城有超過30個版本同時銷售,長期佔據圖書銷售榜前列。

  上海不僅是《浮生六記》這部文學“遺珠”新生之地,也是舞臺改編作品的福地。1943年,費穆編導的話劇《浮生六記》首演。上海大劇院首次提出打造昆劇《浮生六記》,並於2017年入選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選題。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小夫妻的描述,沈復在寫書時,實際上是在蕓娘去世後,把自己整個身心沉浸在對過去歲月的留戀和試圖挽回之中,在歡喜和悲痛中沉浮著。”在羅周的理解中,恰恰是沈復的悲痛和愛讓蕓娘不朽。“什麼可以突破生死?我希望用文學的力量輝映沈復的力量。這種力量讓蕓娘雖死猶生,我們仍然能感覺到她活生生的眉眼和氣息。”

  《浮生六記》遇上崑曲是必然的

  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説,《浮生六記》遇上崑曲是必然的,因為它的氣質和韻味與崑曲相符。“這樣的作品其實也是都市裏對慢生活的回眸,提醒人們放慢腳步、多一些對摯愛之人和家庭的關心呵護。”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沈復與蕓娘身上有不怨天尤人、不畏困難、不怕清苦的精神。沈復喪妻、喪子,在各種逆境下都能從容應對,這是來自中華文化的超然挺拔的人生態度和境界。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説,《浮生六記》的故事主要發生在江南,不僅是一本記錄平凡夫妻間伉儷情深的罕見傳記,更是一部傳統文人雅趣和品位的經典指南。昆劇是江南文化的精華凝結所在,用昆劇演繹《浮生六記》,要努力使它成為當代引領和復蘇中華民族古典生活美學的標杆性作品,喚醒當代人去追求更超然的精神生活狀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