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濕垃圾分類處置“神器“:“吞入”濕垃圾産出生物堆肥

2019-02-26 09:17:03|來源:文匯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吞入”濕垃圾,15分鐘産出生物堆肥

上海濕垃圾分類處置“神器“:“吞入”濕垃圾産出生物堆肥

  ▲徐匯區虹梅街道華悅小區裏試運行的設備正在處置濕垃圾。(虹梅街道供圖)

  ◆青浦區重固鎮在小區內全部撤離地面兩分類乾濕垃圾桶,合理設置四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點。本報記者薄小波攝

  “吞入”濕垃圾,15分鐘後,就能妥妥分離出中水、可用作生物柴油的油脂,以及飽含生物菌種的堆肥原料。這樣一種依託微生物技術的濕垃圾分類處置“神器”,將很快遍佈徐匯區虹梅街道社區、園區等,力爭儘快實現廚余垃圾不出轄區。

  産出有機肥,可直接用於小區園林綠化

  虹梅街道,地處漕河涇開發區核心區域,區域面積不足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不足3萬,而工作和生活於此的開發區園區職工近30萬人,轄區內共有各類企事業單位大型食堂68家,各類餐飲企業300多家,這些成為餐廚垃圾的重要來源,量多而質雜。一個數據説明瞭問題:每天虹梅街道轄區共産生濕垃圾12噸以上,在以往的垃圾處置模式下,光是將這些濕垃圾運送至最近的垃圾處置轉運碼頭,一噸垃圾的收運處置成本就達900多元,且這一過程中還涉及二次污染等。

  為此,虹梅街道試點通過社會購買服務的形式,與上海天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微生物複合菌劑對以餐廚垃圾為主的濕垃圾進行分解轉化,生成的生物菌肥可以資源化循環利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華悅家園小區內試運行的濕垃圾生物處置機器上,一個標準垃圾桶的濕垃圾只需15分鐘就可以被迅速處置分離成水、油脂和生物堆肥原料。目前,這一“神器”已基本能解決小區日常産生的濕垃圾。特別是産出的有機肥,可直接用於小區園林綠化,實現餐廚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據悉,今年5月前,這一“神器”將遍佈虹梅街道轄區內的園區、居民區,助推實現廚余垃圾不出社區。

  特殊的區域特徵,決定了虹梅街道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必須適應區域內人口構成特點,其中,動員和吸引區域內科技企業,尤其是生態環保科技企業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中來,是他們率先想到的方法之一。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蒲亞鵬介紹,借助去年全市開展大調研這一契機,街道廣泛走訪、摸清家底,根據“社區+園區”餐廚垃圾的構成特點,著手佈局一套全新的垃圾分類區域系統,並將目標定格在“餐廚垃圾不出虹梅”上。充分利用生物環保科技手段,形成一個從餐廚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到資源化利用等的閉環系統,從而達到源頭垃圾減量的目的。

  佈局就地處置體系,推動“兩網融合”

  在垃圾分類的實踐操作中,按照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分法進行分類,虹梅街道轄區內基本實現了垃圾可分、可運、可處置。但是,在實際處理過程中,隨著源頭分類的全覆蓋,濕垃圾量、可回收物有上升趨勢,卻因技術、選址等原因,難以實現濕垃圾減量化和可回收物分類“兩網融合”。特別是垃圾分類過程中的餐廚垃圾,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中成分最為複雜的部分,因其高油、高凝固、高滲透等複雜特性,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更為嚴重。

  為此,虹梅街道將構建“一區三點”(即桂果路一欽州北路區域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以及華悅家園、越界園區、捷普科技處置點)餐廚垃圾就地處置體系,分類合理佈局可回收物服務點和中轉站,實現全域範圍可回收物“兩網融合”。據介紹,通過整合轄區內資源,該市民環保體驗中心還將承擔垃圾科學分類和資源利用的科普教育功能。作為全市試點,中心由虹梅街道與天微科技聯手興建,不僅設有各類垃圾處置“神器”,在設計和建成後,可以充分滿足垃圾生物處理的流程要求,實現小區餐廚垃圾的循環處理和資源的有效再利用。

  街道相關負責人對中心前期規劃做了説明。比如,中心的建築將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理念及整體永續的自然環境觀;作為市民環保生活方式的體驗中心,這裡將充分發揮展示、宣教作用,建成後提供給廣大市民參觀的內容包括廚余垃圾利用現狀、廚余垃圾的生物處理方法、肥料的種類和成分、不同肥力土壤的種植對比等。通過實物和加工過程的展示,充分傳達垃圾分類所引領的新時尚,及其背後的科學理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