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琴率晉城上黨梆子劇院來滬參加中國藝術節

2019-05-14 09:06:3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記者 諸葛漪

  今年是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陳素琴與《太行娘親》的豐收年,繼3月拿下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她又憑該劇獲得第16屆文華表演獎,加上此前的梅花獎,實現舞臺表演藝術大滿貫。本月,陳素琴將率山西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帶著《太行娘親》再度來滬參加第12屆中國藝術節,角逐文華大獎。

  “從太行山的溝溝壑壑走到上海的大碼頭,給了我們莫大的信心。”白玉蘭獎頒獎禮上,陳素琴深有感觸。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歷史悠久,近年來涌現不少優秀新編作品,雖是首次獲得白玉蘭獎提名,上海觀眾與評審委員會卻毫無門戶之見,熱情擁抱劇情、表演俱佳的《太行娘親》。該劇不僅摘下“主角獎”,還拿到“新人配角獎”,可謂滿載而歸。

  接受記者採訪時,陳素琴正在化粧,準備《太行娘親》第5版綵排,這也是該劇創排3年、演出逾120場後將在上海亮相的最新版本。《太行娘親》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太行母親趙氏與梨花婆媳二人捨棄親生骨肉,救護八路軍後代的故事。陳素琴飾演的主人公趙氏不過是最平凡的娘親、奶奶,但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走出過大山的農村婦女,在生死一線間成就不平凡的光輝,她用自己的生命和孫兒,保護八路軍的遺孤和全村人的性命。如編劇李莉所説:“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娘親們以其堅韌不屈、博大包容、默默犧牲精神,頂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去年11月6日,《太行娘親》來到上戲實驗劇場,參與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見慣舞臺上各種善良包容的母親。趙氏不太一樣,一開始只關注自家傳宗接代,慢慢成長。她接地氣,更為真實。”傳統戲中,陳素琴一直以“美人”造型示人,沒想到演起奶奶也是惟妙惟肖。大幕拉開,給孫子鐵蛋辦滿月酒的戲,人們聲聲喚著“根旺娘”,她人未到、聲先至,拎著酒缸,笑逐顏開,衝上舞臺。一段“孫兒滿月我笑哈哈”,以“風攪雪”的説唱結合方式,淋漓盡致地傳遞出趙氏盼得孫兒的滿心喜悅。陳素琴通過細節刻畫人物,雙膝微屈、背脊微佝、手叉腰間的姿態,活脫脫一個未見世面卻精明爽朗的農村婦女形象。

  生長于太行山區的陳素琴,常年往老區送戲,演起太行母親信手拈來,“趙氏愛小家,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選擇大愛。歷史告訴我們,太行母親就是這樣善良,深明大義,堅韌不屈。”從趙氏狹隘自私,不知不覺被感化,陳素琴綜合運用青衣、花旦、彩旦等多種行當表演特色,“以傳統技法為本,微調,加入搖籃曲與山西民歌元素。”

  “《太行娘親》的成功離不開上海,上海是我的福地。”陳素琴表示,《太行娘親》主創團隊中有許多來自上海的藝術家,上海對於上黨梆子在當代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編劇李莉、張裕實地采風,並鑽研上百萬字的文字資料。拿到《太行娘親》劇本後,陳素琴邀請上海京劇院導演王青、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主任伊天夫、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潘健華、造型師姚鑰等組建強大創作團隊。排練場上,王青深挖“動情戲”“催淚戲”,不僅一次次讓陳素琴“哭暈”在排練場,也讓配戲的演員甚至樂隊和工作人員感動得熱淚直流。“我們將把這份對軍民魚水深情、人間大愛的感動傳達給中國藝術節的觀眾。”陳素琴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