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非遺公約培訓在滬開班

2019-07-23 15:25:3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李玥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訊(實習生 劉珈辰 記者 鐘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融合培訓班”昨日至7月25日在上海開班。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亞太地區20所高校的專家和學者共計50余人參加本次培訓班,共同探討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産與高等教育融合潛在優勢及相關性的項目計劃。

  僅三分之一高校使用《公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8年7月在韓國國立文化遺産大學召開會議,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亞太地區高等教育網絡”,成員為來自亞太地區11個國家的19所高校代表。該網絡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分享非遺相關課程及活動經驗,探討高校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的交流合作以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

  在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亞太地區教育網絡的過程中,成員們普遍表現出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簡稱《公約》)基本理念與核心內容認識不足、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能力建設戰略知之甚少等問題,僅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在他們的非遺課程中使用了《公約》或者能力建設方面的教材,這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

  非遺保護將成為社會職業

  作為連接《公約》與高等教育的第一期培訓班,本次培訓班將根據高校需求,向來自高等教育網絡的學員講授《公約》準則、關鍵信息以及能力建設總體情況,之後,學員將根據所學內容,遵循《公約》精神和能力建設文本,修改非遺課程中不合理的內容。

  中國“非遺進校園”已經走過了十年曆程,在非遺與教育融合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和心得,許多優秀實踐項目走在世界前列,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樹立了榜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王晨陽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使我們重新認識到它在素質教育、性別平等、創收和可持續生活方面,甚至在解決和預防糾紛、提高社會凝聚方面的作用。大學是開展這項實踐的主力軍,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傳承人將接受高等教育,許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也會走進非遺傳承人行列,尤其是非遺保護的行列,非遺保護將成為一項社會職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