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生態+文化”繪就新興産業圖

2019-09-16 13:34:5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寶山:“生態+文化”繪就新興産業圖

  塘灣的村民住宅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 曹海林 攝

  ■本報記者 周楠

  自從用上了微信,塘灣村村民顧為民每天都要看看自己在“微信運動”中走了幾步。現在,這位71歲的大爺有些得意:“幾乎每天都是一萬多步。因為村裏空氣好,環境好,讓人心情也好,每天都忍不住走上一大圈。”

  作為上海首批9個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寶山羅涇鎮塘灣村原先的生態基礎不錯:農村肌理保存完整,水清、田秀、林逸、路幽、舍麗。尤其是村裏40%的面積被森林覆蓋,香樟、楓樹、七葉樹等形成一個天然氧吧。不過劣勢也很明顯,經濟薄弱,沒有形成自己的主打産業。

  但眼下,一場多年未有之變局即將在塘灣村上演,中國首個母嬰康養村、中國首個以萱草文化為主題的專類園、螢火蟲科普教育基地等呼之欲出。借助政府和市場兩股力量,塘灣村將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在提振鄉村經濟的基礎上,讓農民實現增收,也讓鄉村治理的內涵更為豐富。

  注重文化傳承升級

  這一年間,記者多次前往塘灣村採訪,驚異於它的日新月異。風景秀麗自不必説:大片大片的樹林隱藏在村子中,家家戶戶住著自建別墅,河水潺潺,河道間鷗鷺飛翔、螃蟹爬行,新建起的萱草公園,迎來“母親花”的綻放;6月間,金燦燦的向日葵迎風搖曳……

  新建的各類設施則讓人眼前一亮:塘灣村村支書喬文英家的自住用房率先租讓,打造成為馨月匯母嬰專護師之家,每天熱熱鬧鬧,準月嫂們在培訓師的指導下,學習嬰兒撫觸、做月子餐;新建的塘灣大禮堂,寬敞明亮,不僅將為村民提供婚壽喜宴等服務,也對遊客開放;超過500平方米的遊客中心,成為遊客集散服務核心樞紐區的鄉村驛站……

  在塘灣村新建的“羅涇十字挑花”藝術工坊,記者見到了市級非遺羅涇十字挑花項目新一代傳承人鄭曉蓉。她告訴記者,除了在藝術工坊裏進行十字挑花的創作,自己每週五下午還會去當地的學校教授小朋友,並不定期指導睦鄰點、十字挑花傳習點的村民。

  藝術工坊樓下,便是塘灣村的農家風情館,展示著各個時期這裡使用過的農具、傢具等。目前,塘灣村已建成村級文化廣場、農家書屋、鄉村舞臺、婉娥滬劇小社、區級非遺“四喜風糕”課堂、農家風情館等。不久前,“寶山市民美育大課堂”之美術館計劃首站就在塘灣村的眾文空間舉行,美育導師王南溟為村民們深入淺出講解莫奈《日出·印象》,被村民形容為“在村頭迎接莫奈的《日出》”。

  “塘灣有四喜風糕等傳統美食,有十字挑花等非遺項目,還是滬劇的發源地。而今,隨著農村老齡化日趨嚴重,如何傳承鄉土風味,留住文化根脈?”喬文英説,“這些載體的建設,就是傳承發展文化的重要依託。不僅村民平時可以進行文化活動,外來遊客參觀時也可以親身感受並參與其中。”

  變生態優勢為産業優勢

  在塘灣村,農村傳統的産業是水稻種植,農民一年辛苦下來,畝産值不過1500元。

  村幹部介紹,現在通過集中統一流轉村民土地,組建合作社以及農業産業化聯合體,全面種植“寶農34”金獎優質水稻,還生産四喜風糕、年糕、嬰兒米粉等産品,實現了稻米産銷一體化。千畝林地風景很美,但不産生效益,村裏探索在林地下種植了觀賞花卉、中草藥、萱草和向日葵等,由此將“種農田”變成“種風景”。

  如何將生態優勢變為産業優勢?在塘灣村導入的新興産業中,最彈眼落睛的就是“中國首個母嬰康養村”的概念。

  “把中高端月子會所開到鄉村,中國的各大母嬰機構和鄉村均沒有嘗試過,塘灣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村。村裏主要依託‘母嬰康養’的概念,以萱草‘母親花’園和螢火蟲親子遊作為延伸産業,以此撬動一二三産聯動發展。”羅涇鎮鎮長楊辛説。據介紹,羅涇鎮、塘灣村與盛大集團旗下馨月匯母嬰專護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在整合、歸併零星集體建設用地的基礎上,寶山區專門劃撥塘灣村9.5畝建設用地指標,建設母嬰健康管理中心。

  “推開窗戶就能看到池塘、稻田,四週鳥鳴花香環繞,吃的是菜地裏的有機蔬菜,還能帶孩子採摘,這對於客戶來説是不可替代的增值服務。”馨月匯母嬰專護服務(上海)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陶昕告訴記者,“這裡將提供孕婦醫護後休養、母嬰康養、嬰幼兒養育、親子度假和學前教育服務,並提供百餘個當地群眾就業機會,以及高級技能培訓、派出服務等。”

  目前,母嬰專護師之家已經成功舉辦兩期月嫂培訓班,培訓月嫂40人。康養中心預計明年初正式運行。村裏還計劃引進奶粉、嬰兒服裝、兒童攝影等與母嬰用品相關企業入駐,預計母嬰康養産業年營業收入5000萬元。

  此外,塘灣村大力發展的萱草副産業、螢火蟲科普教育基地也頗有新意。這其中,村裏都與高校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合作,並計劃生産製作各類衍生産品。比如,通過生態修復提升環境,加快本地螢火蟲種群恢復後,不僅可以發展出螢火蟲自然學堂、螢火蟲特色農場等,還由此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農業,生産有螢火蟲指示標識的大米、蔬菜、水果等生態産品,提升産業附加值。

  牽出一根線,繪就一幅圖。楊辛給記者算了筆賬:2018年,塘灣村總收入464萬元,通過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預計2020年的總收入為2182萬元,比2018年增加3.7倍。平穩運營後,預計年增長率保持在6%—7%。

  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村裏要大力發展新興産業,治理水準的提高是關鍵。

  記者在塘灣村看到,這裡已經形成了融便民服務、睦鄰點、文化廳堂等功能于一體的村宅黨群服務站點體系。村民們辦個事、看個病不用出村,一起聊聊天,做做手工的地方也寬敞。村幹部還依託寶山社區通、民情日記等平臺,加強線上線下民情民意暢通,增強全村凝聚力。

  喬文英告訴記者,塘灣村正在推行“六治三理”工作法,實行農村精細化管理。針對農村管理中的一些頑疾,將農村生態環境管理考核、農房違法建築“六個必拆”和房屋租賃“五個不租”、河道管理“十不準”、黨員幹部“十不準”等重點工作納入村規民約。通過農村自治共治的方式進一步規範村民行為,管理、維護好建設成果,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32歲的吳雯艷是塘灣村村委會副主任,已在村裏工作8年。她説:“以前我在村裏也受到過結對幫扶,現在是反哺村裏的時候了。這幾年村裏的工作量大了很多,工作的複雜性也加劇了,但最高興的是看到村裏的變化。”據介紹,村“兩委”委員多為返鄉大學生,年輕衝勁足,羅涇鎮已將2名“兩委”委員納入鎮“育鷹行動”,作為後備幹部集中培養。

  塘灣村的農村智慧社區微腦展示平臺,則是寶山率先實施“雪亮工程”延伸農村的項目。現已建成鷹眼1個、人臉識別65個、高清視頻35個,與區、鎮三級聯網,並連接智慧公安平臺,實現數據自動採集、智慧分析、準確研判、分色預警,助推平安建設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今年以來,刑事案件零發案。

  也因為此,塘灣村開始陸續有了返鄉創業的年輕人。38歲的王莉莉,將自家的老宅改造成白墻黛瓦的農家樂,今年的生意格外好,一天平均營業額3000元—5000元不成問題,週末還常常客滿,得提前幾週預約。30歲的胡亞南,在村裏經營著園藝店,並租用村裏3畝土地建了大棚,種了各類花卉自産自銷,節假日常常忙不過來。

  羅涇鎮黨委書記徐佳麟告訴記者,塘灣村的産業轉型升級之後,村民收入來源將更豐富,包括轉型就業、民宅租賃、集體分紅、土地流轉、資産經營、合作經營等。

  村幹部估算過,新興産業導入可逐步提供當地老百姓180個就業崗位,平均每個崗位年收入5.5萬元;村民願意出租閒置住房作康養中心、民宿等,可獲得一年8萬元以上的租金收入;村級資金入股主産業後,將逐漸實現盈利分紅;集體建設用地租金收益在産業導入後,租金收益大約可以翻兩番。

  顧為民已經想好了未來的生活圖景:自己在“風景如畫”的村子裏養老,有好機會就讓子女回來工作,每年要出國旅遊一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