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産出”一種對需求的響應能力,激活微循環鍛造生活成本競爭力,點亮更多“小確幸”放大城市軟實力——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上海做了什麼
①梧桐66鄰裡匯,樓下是社區食堂,樓上是文化活動空間。②老人在鄰裡匯觀賞曲藝演出。③改造一新的鎮寧菜市場。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製圖:李潔
15分鐘,這是一個時間尺規。但在超大城市上海,這成了一個衡量“獲得感”的鮮活刻度。以步行15分鐘為半徑,畫一個社區生活圈,你不僅能解決買菜、吃飯、購物、小修小補等日常煙火所需,也能辦妥醫療社保、養老服務等民生剛需,更能“不期而遇”生態、休閒、藝術、體育等生活配套……生活變得便捷、高效、時尚,兼顧家庭、生活、事業,更重要的,是一份妥帖的舒適感和品質感。
近期,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而在上海,借由新近發佈的《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這一個個小而美的“圈”有了更精準清晰的畫像和標簽——始終以人的活動和需求為核心,既是體現物質空間的設施圈、環境圈,也是體現感知空間的鄰裡圈、社交圈。堅持“人民至上”重要理念,在人民城市建設中,這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不僅“圈”出市民滿滿獲得感,激活城市基底細胞,暢通經濟微循環,刻畫出生活成本競爭力,也由此放大一座城市“在這兒的人引以為豪、來過的人為之傾心、沒來過的人充滿嚮往”的軟實力。
15分鐘,“産出”一種對需求的響應能力
要有便利店、早餐店、菜場,也要有小修小補、夜間藥房,最好還有畫展、鮮花、咖啡……人們對便利的品質生活有多少種期待,這15分鐘的“圈”就應該有多少種回應和可能。
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要集納提升的是城市中單位土地的功能效能,更要“産出”的是城市單位面積對於人們需求的響應和服務能力——業內專家這樣注解。
這樣一種對於民生需求的響應能力,也在《意見》中找到指向:盤活存量設施資源,“一點多用”“一店多能”,實現便民服務“一站式”。
進門就是服務導購臺,鮮花店、網紅咖啡一樣不缺,數字支付、數智治理統統在線,二樓還有閱讀角、老幼休憩空間……
但這,不是商場,是菜場。位於靜安區鎮寧路上的鎮寧菜市場,早些年甩掉臟亂差,從馬路攤一路晉級為室內五星級菜場。近來以該區相關導則為指引,歷經改造,成了居民鍾愛的“社區服務綜合體”。
居民口中的“誠意滿滿”,來源於菜場對於民生需求“濃墨重彩”的回應——比如,改造前對於內設業態展開民意調查,居民想要的統統請進來,擺放菜品的櫃面高度仔細推敲過,等等。
放眼全市,強化回應需求能力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將以更多元的面貌“長”在社區裏。“十四五”時期,此類科學精準佈局的社區服務綜合體,有望遍佈全市213個街道和鎮。它們將承攬起社區生活方式的迭代、鄰裡關係的重塑、城市更新的創造。追求品質,不斷打磨妥帖的便利度和舒適感,實現生活所需“最多跑一次”。
15分鐘,激活微循環鍛造生活成本競爭力
15分鐘,僅僅簡單地定義為“將各種功能就近放在一起”,是遠遠不夠的。它還牽引出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圈,才稱得上好?
相關第三方組織結合社區更新項目,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人們對於這個“好”,除了“離家近,方便”以外,還有更多的現實注解。在充分回應民生需求的基礎上,15分鐘生活圈所要發力鍛造的另一個維度,是超大城市關於生活成本的一種競爭力。
早在2016年,上海就探索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在全市選取15個試點,以街道(鎮)整體更新提升為目標,充分發揮規劃對社區空間的統籌作用。如今,上海更在實踐基礎上助推一系列理念、手勢和機制的創新和轉變。
比如,主動適應未來的城市生活方式。工業化時代,城市被當作一台機器,工業區、居住區各個“零件”分開擺放。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城市生産、生活、生態需要在最基本單元內進一步統籌,功能複合融合,這就相當於用針灸療法激活城市細胞、增加城市活力。
同時,社區生活圈不僅兜住基礎保障服務要素,也重點配置了品質提升型服務要素,以15分鐘為時空尺度,打造出一個個“微城市”,通過空間結構、資源統籌的優化,大大提升品質降低生活成本,從源頭上減少了職住不平衡、鐘擺式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全市首批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之一。結合實踐,新華路街道對於這個“圈”的內涵競爭力有了全新認知和注解,並具化為“六項行動”,強調土地複合利用,兼顧當前需求與長遠可持續發展,構建優質、均衡、特色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在城市最小單元中,充分實現“宜業、宜居、宜遊、宜養、宜學”。
15分鐘,點亮更多“小確幸”放大軟實力
9月,第四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將開幕,其最大亮點:將首次充分浸潤于全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將藝術美育的半徑也同步為“15分鐘”,由點及面激發創新活力,點亮生活“小確幸”,放大城市軟實力。
15分鐘生活圈建設過程中,上海不僅探索著方式方法的創新與變革,也主動承載起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新技術賦能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
“讓所有關於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都能在這個‘圈’里落細落實。”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這樣解讀15分鐘社區生活圈所折射出的城市軟實力:首先,它反映的是一種態度。不只是理念上的親近,也體現出上海始終以人的感知和需求為目標靶向,在這個“圈”裏將所有公共服務資源整合打通,站在更高層級上提供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所需。其次,它體現的是一種能力。在“15分鐘”半徑內,統籌盤活、精準調配涉及生活、工作、創業、旅遊、休閒的種種要素和資源,這背後“給力”的是一套嚴密複雜的精細化治理體系,成為精細化治理的天然實踐場和範本。再次,它創造的是一種效率。觸手可及、隨處可及,為人們節約了時間等各方成本,一個個小小生活圈,最終激蕩出創新創造的內生動力,放大一座城市令人近悅遠來的活力磁場。(文匯報 記者 顧一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