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際數字之都 “上海底氣”越來越足

2022-03-08 18:38:45|來源:文匯報|編輯:趙春曉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數字化基礎環節取得重大進展,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數字底座日臻強大 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上海底氣”越來越足

打造國際數字之都 “上海底氣”越來越足_fororder_1

 社區空間治理信息化場景應用為上海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積極助力。圖①:曹楊新村街道社區黨建服務中心。記者 張伊辰攝

打造國際數字之都 “上海底氣”越來越足_fororder_2

 商湯科技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將提升上海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能級,更會在其周圍吸引匯聚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新生態。圖②:商湯科技中國總部暨全球研發總部外景;

打造國際數字之都 “上海底氣”越來越足_fororder_3

 ③:商湯科技的智慧駕駛訓練平臺。記者 邢千里 攝 製圖:李潔

  數字中國建設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貿易等領域的工作進行了部署。事實上,作為國內最早提出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數字化轉型在去年起步後,已迅速轉入全面推進階段,並取得積極進展。如何看待當前的數字化趨勢?未來上海該如何深化數字化轉型?代表委員圍繞這些熱點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夯實基礎實現有力起步

  去年年初,《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發佈。僅僅一年之後,上海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數字化基礎環節獲重大進展,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數字底座日臻強大,國際數字之都基本框架已在世人面前亮相。

  不久前,作為亞洲“最強大腦”之一的商湯科技人工智能計算中心(AIDC)在臨港新片區落成運營,其峰值算力高達每秒374億億次浮點運算,不僅將提升上海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能級,更會在其周圍吸引匯聚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新生態。實際上,在商湯科技AIDC建成前,阿裏飛天雲計算中心、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重量級算力樞紐引擎已相繼在滬落地;同時,全市範圍內新一代數聯、物聯、智聯網絡加速發展,特別是5G室外基站突破5萬個,中心城區和市郊重點區域5G網絡實現連續覆蓋。這些數字新基建項目極大提升了上海數字化轉型的底氣。

  數字化轉型,數據是當然的基礎要素。上海一直很注重以數據為抓手,培育城市級公共服務能力。去年,該項工作也出現加速勢頭。作為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重要任務,去年11月,全國首個數據交易所在浦東掛牌運作。而在此之前,上海已開展公共數據“開放提質”行動、演算法創新行動等,新建4個大數據創新聯合體。可以説,經過一年多來的持續努力,全市對數據資源的利用能力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當然,夯實基礎離不開在制度層面綿綿發力。去年,上海連續圍繞數字化轉型發佈政策、規劃、機制,迅速形成“2+3+4”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全市層面上,圍繞醫療、養老、教育、交通等,一共明確了8個轉型重點,分別建立跨部門工作專班。全市16個區以及臨港新片區也都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挂帥的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

  談到上海全面數字化轉型的起步,代表委員給予高度評價。陳力代表表示,上海目前已是國內數字經濟發展高地,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機遇,不斷推動各種要素與數據的深度融合,釋放創新活力。陳鳴波代表表示,上海去年先後出臺了《上海市數據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一些重要基礎性問題率先作規範,建議全國人大授權上海未來在數據相關的制度、機制方面繼續探索。

  打造標杆場景搶佔先機

  近日公佈的一份全國智慧製造發展權威評選結果顯示,2021年度,上海有5家企業和20個場景分別獲評國家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工廠”和“優秀場景”,總數雙雙排名全國第一。這個“雙料冠軍”的結果證明,在數字化轉型的一些重點領域,上海已搶佔先機。

  長期關注數字化轉型的邵志清代表認為,當前上海數字化轉型的勢頭非常強勁,一方面催生了新經濟、新業態,同時也帶動傳統産業、傳統業態轉型,速度超出預期。事實上,根據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藍圖,在經濟、生活、治理3個最重要的轉型領域,上海去年以場景和應用為牽引,落地了一批新項目、新標杆,數字化成為助力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加速器。

  在經濟數字化領域,全市目前已累計創建市級智慧工廠超過50家,另有1000家企業完成相關測評,將加快創建腳步。以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去年産業規模同比增幅均超過20%。在線新經濟領軍企業加速在滬集聚,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全市增加值的份額突破12%,比重全國領先,支柱地位進一步強化。

  生活數字化的本質,就是構建新的數字家園。去年,“便捷就醫少等待、為老服務一鍵通、數字酒店智管家”等標杆場景在全市落地,11家市級醫院實現“就醫不帶本”,超過300萬學生受益於在線課堂。另外,停車和叫車的數字化,也為千萬市民出行帶來了便利。總體上,數字化紅利正在惠及最廣泛的社會群體,特別是上海去年共為90多萬困難家庭實現寬頻免費升級至100兆,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以“兩張網”為代表,治理數字化領域服務能力與效率快速提升。其中,“一網通辦”已基本覆蓋所有行政審批事務,接入政務服務事項超3000項;“一網統管”基本完成覆蓋全市的三級平臺和五級應用架構建設,接入應用超1000項,城市管理和服務模式正在實現由“人海戰術”邁向“數據戰術”的革命性轉變。

  未來要更突出賦能效應

  今年,上海數字化轉型工作將進一步邁向縱深,突出融通和賦能效應。根據市數字化辦最新介紹,年內將有一批新場景投入應用。其中,在經濟領域,上海將打造30個製造業數字化賦能平臺;數字化生活方面,在把去年建設的11個場景升級為“2.0版”的同時,還會在健康、教育等領域打造15個新場景;另外,“兩張網”也將繼續迭代升級,分別會完成新一批“高效辦成一件事”和“高效處置一件事”的場景建設,繼續擦亮數字治理這張“上海名片”。

  除了這些既定任務外,這兩天,在京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也通過各種方式,為上海數字化轉型、為數字中國建設建言新方向、謀劃新場景。

  作為一名建築工作者,王美華委員建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引入數字化新動力。她認為,老舊小區的改造為實現全流程有序管控和城市肌理保護,不僅要讓建築數字化技術滲入改造過程,還要通過智慧社區建設,加強小區、社區、街區的資源統籌聯動,從而提高老舊小區的生活品質。

  長期紮根基層社區的朱國萍代表則提議用數字化賦能養老。她建議加大投入,鼓勵企業開發智慧手錶、智慧健康檢測儀器、智慧防跌倒裝置等醫養結合設備,為老人提供更高品質的陪護服務。她坦言,老人非但不應該在數字時代掉隊,更有權利享受更多貼心、智慧、安全的數字紅利。

  張英委員關注的是一群與“電商”類似的“數商”,也就是數據生態、數據市場的參與者。她認為,繁榮數據要素市場離不開一大批專業數商機構的發展壯大,國家應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數據要素産業集聚區”,並在該領域大力培育新的“獨角獸”企業,從而促進社會數據更有效供給。(記者 張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