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嘗試:劃一塊 清一塊 解封一塊

2022-04-22 14:59:4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趙春曉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同濟新村在居民區內部劃分小型“封控區”,為社區防控探索新路 新嘗試:劃一塊 清一塊 解封一塊

【聚焦上海】新嘗試:劃一塊 清一塊 解封一塊_fororder_020422_p9

居民區裏劃出的“封控區”由輕鋼鐵皮圍合而成。 受訪者供圖

  4月21日,楊浦區四平社區同濟新村小區內,工人們將包圍著12棟居民樓的擋板拆除,“封控區”內的居民迎來解封。“4月22日,我們還將拆掉一個較大的‘封控區’,圍起來一個較小的區域。”同濟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立民説。

  在一個居民區內部劃分出小型的“封控區”,並無先例。自4月16日起,這個有著3189戶、6000多名居民的大型社區開始在小區內劃分出小單元,讓大部分居民看到希望,實現有限防疫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居民區太大了

  同濟新村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共有270多個樓棟。小區南北、東西距離均超過500米,平時志願者發放抗原等物資,一趟要走1公里。小區內部縱橫交錯的主幹道圍合起一個個小型街區,每個街區的面積都堪比一所學校。

  “按照原來的防疫手勢,只要小區裏有一棟陽性樓,整個小區就是封控區。”張立民説,自疫情防控以來,小區內共進行了10次全員核酸篩查,進行檢測的居民有6000多人,其中有1000多名80歲以上老人。每一次篩查,小區都要組織150到200名志願者,對資源和人員配備帶來巨大壓力。

  轉捩點出現在4月16日那一次大規模核酸篩查。“那天,200名志願者早上6點就開始集合,協助醫生撕棉簽、送管子,10名醫生更是忙碌採樣一整天,工作量非常大,有些居民因等待時間過長,也開始帶著情緒。從那天起,我們就下定決心要嘗試改變。”

  參照全市實施“三區”劃分的管控方法,對於同濟新村這樣的大型居民區,能否也實行類似的分區分類差異化防控?居委會進行了一次次頭腦風暴,決定在大居民區裏劃分出小封控區,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放在陽性樓和陽性樓周邊的區域,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在“大區”內劃“小區”

  同濟新村內有四塊特殊的區域,用高1.8米,一面藍色、一面灰色的輕鋼鐵皮圍合而成。這是居民區裏劃出的“封控區”。這些“封控區”的面積和人口均不超過整個小區的20%。

  劃分原則經過仔細推敲。首先,哪些樓棟應被劃入“封控區”?“以陽性樓為中心,包含前後左右的多個樓棟,以小區主幹道和綠化帶作為分界線,圍合起一塊區域,對區域內的居民實行‘軟隔離’。”

  其次,哪些道路應囊括進去?這還需要考慮垃圾清運、物資供給、消防和應急救援等多重因素。居委會充分聽取了物業和志願者的意見,在“封控區”周邊設計開闊場地作為核酸檢測點,並將保障物資防疫車、垃圾清運車、消防車、120救護車可進出的通道都劃入“封控區”。

  借助四平路街道施工隊伍的力量,小區在“封控區”周邊用鐵皮和輕鋼鋼架搭建了隔板,快速施工,全過程沒有噪音,最大限度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分區地圖每天更新

  “作為第一個嘗試者,肯定是困難重重。”張立民坦言,自從試行“軟隔離”方式以來,他們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居民解釋工作。“有的居民抱怨,自己的樓棟離陽性樓遠,為什麼要劃進封控區;有的居民質疑我們的劃分標準。居民對防控方式的接受有一個心理緩衝期,現在大部分居民都從最初不理解,到開始逐步理解我們的工作。”

  小區的劃分區域地圖每天都在更新,並動態地向小區全部居民進行推送,保證公開透明。“過去,只要出現一棟陽性樓,整個小區都是封控區,14天封控期又要重新開始計算,週而复始。現在劃一塊,清一塊,解封一塊,讓大多數居民看到了希望。”

  雖然實行了“軟隔離”,但防疫措施不能鬆懈。“這段時間,小區的每一個分區,每一扇大門、小門,我們都要嚴格管好,保證疫情不外溢,做到應篩盡篩,應檢盡檢,積極推進消殺和保障工作。”張立民説,“分區管理是一次嘗試,哪怕不成功,也是一次試錯的過程,最終目標是為社區高效防控探索一條新路。”

  (解放日報記者 黃尖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