擼起袖子加油幹 脫貧攻堅奔小康 榆林:塞上處處“春意”濃
2018-01-05 09:22:45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顯示圖在稿件最下方】擼起袖子加油幹 脫貧攻堅奔小康  榆林:塞上處處“春意”濃

  趙家峁村村民全部住進了兩層小樓。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顯示圖在稿件最下方】擼起袖子加油幹 脫貧攻堅奔小康  榆林:塞上處處“春意”濃

  在沃野現代農業園區大棚裏務工的村民。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顯示圖在稿件最下方】擼起袖子加油幹 脫貧攻堅奔小康  榆林:塞上處處“春意”濃

  靖邊綠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正在裝車。這車價值5萬多元的土豆將運往廣西萍鄉。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顯示圖在稿件最下方】擼起袖子加油幹 脫貧攻堅奔小康  榆林:塞上處處“春意”濃

  趙家峁村65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在村幸福院免費就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榆林市,除了地下儲量驚人的各種礦産資源,就是地面上綿延數百里、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事實上,這裡的各種農業資源優勢非常明顯。以光熱資源為例,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約為2100小時,而榆林市高達2600小時~2900小時。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加上豐富的光照條件,植物光合作用充分,非常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和産量形成,因而這裡的農産品品質十分優良。 

  近年來,依託當地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圍繞927個貧困村22.91萬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的艱巨任務,榆林市精心打造各類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並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讓貧困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現代農業園區 

  讓農業擁抱科技 

  2017年12月18日下午

  定邊縣白泥井鎮先鋒村 

  雖然陽光明媚,但室外的溫度依然低至零下5攝氏度。掀開厚厚的門簾,進入定邊沃野現代農業園區的大棚後,一股暖流撲面而來。大棚內外高達30攝氏度的溫差,讓記者的相機鏡頭瞬間蒙上了一層水霧。 

  大棚內,紅彤彤的辣椒長勢喜人。“再過兩天這些辣椒就能採摘了,由於品質好,根本不愁銷路。不過,我們種這些辣椒並不是為了銷售賺錢,而是要展示給周邊的農民群眾看,讓他們放心大膽地選用我們的種苗。”定邊縣沃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經理李龍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是一家以農産品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推廣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也是這個園區的運營方。 

  據他介紹,這個現代農業園區佔地2000畝,其中核心功能區佔地540畝,總投資額超億元,主要建有56棟日光溫室大棚、12棟雙面溫室大棚、68棟拱棚、2棟智慧溫室大棚以及1個智慧化種苗癒合室。 

  “普通日光溫室大棚現在已經很常見了,但我們的智慧溫室大棚你肯定見得少,整個定邊縣也就我們園區有。”李龍得意地説,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會有不同的溫度濕度需求,智慧溫室大棚可以根據人們預先設定好的數值,實現自動調溫調濕。“1個1萬平方米的日光溫室大棚,至少需要八九個人才能完成調溫調濕工作,而我們同等規模的智慧溫室大棚只需要1個人就夠了,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此外,園區配套建設的智慧化種苗癒合室,可以有效提升種苗培育過程中的嫁接成功率。 

  據了解,從2011年開始,沃野現代農業園區每年都會引進許多果蔬類新品種,先是在大棚內小面積試種,看它的産量、果形究竟如何,是否適合本地生長。第二年再在園區自有農田裏試種,如果仍然能夠成功,第三年就會向周邊農民群眾推廣。目前,園區已經先後在定邊縣引進推廣西瓜、甜瓜、辣椒、胡蘿蔔等18類80多個品種。 

  與此同時,園區還採用“五統一”(統一規劃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苗供應、統一商標品牌、統一産品銷售)的模式與周邊3000多戶農民展開闔作,帶動農民增收。2016年,在園區的帶領下,這些合作農戶中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達500多戶。以先鋒村村民石志彥為例,他共承包了22個大棚和47畝耕地,每年從園區選購的各類種苗數量達7.5萬多株。在園區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2016年他的收入近50萬元。 

  “除了這些合作農戶,我們還為周邊300多戶想要發展産業的貧困戶提供了價格非常優惠的種苗,並安排專家去田間地頭對他們進行免費技術指導,效果非常好。”李龍説。 

  沃野現代農業園區只是定邊縣現代農業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縣農業局總農藝師王世東介紹,定邊縣目前共有現代農業園區43家,佔地47萬畝,其中省級園區8家。這些現代農業園區在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新品種的示範推廣、新技術的研究實驗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據估算,全縣現代農業園區輻射帶動的農民人數超過3萬人,人均收入達6000元。”   

  新型職業農民 

  讓農民更有尊嚴 

  2017年12月19日上午 

  靖邊縣東坑鎮東坑村 

  在一個不起眼的院子裏見到杜軍時,他正指揮著工人將一袋袋土豆往一輛大卡車上裝。當天,這輛車就將載著價值5萬多元的土豆運往廣西萍鄉。“我的貨其實早就賣完了,這是客戶付了款在我這裡暫時存放的。”杜軍説。 

  今年37歲的杜軍,是靖邊綠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從2002年大學畢業回鄉務農算起,他已經和土地打了15年交道。雖然原先靠種植、販賣蔬菜,他也掙了不少錢,但2015年3月接受縣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後,他才覺得自己算是找到了賺錢的“竅門”。 

  “培育班給我們請來的老師都是農業種植養殖方面經驗豐富的專家,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在縣裏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基地實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特別是在蔬菜病蟲害防治方面受益匪淺。後來,培育班又組織我們去楊淩、山東壽光、北京等地考察學習,看到了很多我原來壓根兒不知道的現代化種植方式。”杜軍坦率地説,“就拿莊稼覆膜來説,我們這兒一直是人工覆膜,費時費力不説,成本還很高。而山東壽光已經用上了液體覆膜機,只要用噴霧器輕輕一噴,過兩個小時就會自動生成一層薄薄的膜。” 

  通過“操作為主、理論為輔”的考試考核後,杜軍順利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資格證書。之後,嘗到甜頭的杜軍又連續報名參加培育,並最終於2016年底拿到了高級資格證書。 

  “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我來説,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經營農業的技能,另一方面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現代農業不能小打小鬧,只有舍得投入,才能換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杜軍説,“我現在種的胡蘿蔔就是從山東引進的新品種,雖然種子價格比本地農戶用的普通種子貴了四五倍,但每畝産量能提高兩三千斤。而且因為品質好,每斤胡蘿蔔的價格也比普通品種的貴2毛錢,整體算下來非常划算。” 

  如今,依靠知識在農業領域打拼的新型職業農民杜軍,不僅在城裏買了房,去年還添置了一輛40多萬元的轎車,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靖邊縣農業局副局長周永平告訴記者:“從2012年開始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以來,全縣已累計培育職業農民1400名。其中,有100多人已經創辦了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農業企業,對周邊農民的學習和創業熱情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農村“三變”改革 

  讓貧困遠離農村 

  2017年12月20日上午

  榆陽區餘興莊辦事處趙家峁村 

  窮了一輩子的李清芳老人,終於在晚年盼來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已經70歲的她,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樓,而且每天連飯都不用做,因為2016年村裏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幸福院,所有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在幸福院免費吃飯。另外,幸福院裏還設置了活動室,老人們可以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看電視。萬一誰要有個頭疼腦熱,和幸福院同處一院的村衛生室裏,新來的大學生村醫隨時可以提供服務。 

  “2013年以前,這樣的日子想都不敢想。”村民張春來説,那時候趙家峁村是一個省級貧困村,村民們散住在一個山溝裏,家家都是老窯洞,做飯靠燒柴,吃水靠打井。全村有5000多畝耕地,可是由於種地收入低,600多名村民中八成都在外面打工,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還不到3000元。 

  2013年6月,在外經商多年的村民張春平當選村支書。上任伊始,他就和村民們反復討論溝通,確定了以土地折股流轉、村民自籌資金髮展村集體經濟的思路。很快,村裏成立了紅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並向全體村民籌集啟動資金435萬元,流轉土地960畝,建起了33個溫室大棚和1個佔地35畝的養殖場。 

  “土地是按每年每畝1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的,村民還可以在大棚和養殖場打工,每天工資是80元。很快大棚和養殖場就見到了效益,但不多,所以村民們一致同意暫不分紅,留著錢繼續滾動發展集體經濟。”張春平説。 

  2014年底,趙家峁村被省上確定為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村。隨後,清産核資、股民界定、股權設置先後完成。特別是在設置股權方面,為了維護絕大多數貧困村民的利益,趙家峁村創新推出了“4+1”形式:“4”就是土地股、人口股、勞齡股、舊房産股,作為基礎股和保障股,分別佔38%、22%、5%、12%;“1”就是資金股,作為發展股,佔23%。5種股份總股本2000多萬元。 

  接下來,這個村又成立了趙家峁股份經濟合作社,把量化給農民的股份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農民按股分紅,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

  “2016年我們村投資900多萬元打造了一個休閒度假景區,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河灘燒烤等項目深受大家歡迎。僅國慶節7天假,就來了5萬多遊客。”張春平高興地説,看到村裏的變化,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2017年景區收入有200多萬元,2018年春節前我們打算拿出100萬元給大家分紅,平均每人能分到1600多元。等再過兩年,村裏賺了更多的錢,大家的分紅會更多!” 

  通過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趙家峁村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變革。2017年以來,除了在南部山區總結、推廣趙家峁村這種“以土地為主,以承包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舊房産經營權折股量化為核心”的資源性資産股份制改革形式之外,榆陽區還充分結合本區域特點,在城中村、城郊村、經濟發達村推行“以經營性資産為主,將村集體經營性資産折股量化到戶到人”的形式,在北部風沙草灘區推行“以土地‘一戶一田’配套林地、沙地、宅基地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截至目前,榆陽區已累計完成清産核資122個村,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30個村45520人,完成股權量化26個村,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登記16個村。 

  農村“三變”改革,正在榆陽區興起!(記者 姚志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