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區委書記劉寶琳在調研葡萄産業。記者 姚志偉攝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臨渭區委書記劉寶琳幾乎忘記了週末。從春節至今,他時刻緊繃著疫情防控的弦,一天也沒休息過。同時,身為全區脫貧攻堅工作的“一線總指揮”,怎樣才能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確保高品質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是他這段時間思考最多的問題。
“臨渭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4263戶47189人,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絕大多數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但仍有2405戶4205人戴著‘窮帽子’。這些人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次又遇到了疫情,我們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措施,確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劉寶琳説。
為了更好地安排部署全年工作,3月18日下午,劉寶琳決定再去實地調研一次。
臨渭區扶貧産品超市是劉寶琳此行的第一站。這家超市由臨渭區委區政府主辦、陜西恒然四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接運營,所銷售的特色農産品都是從貧困村集體經濟公司、合作社及貧困群眾家中收購而來。自去年8月16日開業至今,銷售額已突破1300萬元。
“疫情對咱們的銷售影響有多大?”一進店,劉寶琳就開門見山地問。
“整體影響不大。”超市負責人王貞養説,在區商務局的幫助下,超市第一時間辦好了車輛通行證,可以將扶貧産品送到小區門口。另外,超市還在各個電商平臺開展了行銷活動,銷售狀況不錯。
“那就好!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非常時期,要千方百計解決好扶貧産品銷售難的問題,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劉寶琳説。
從扶貧産品超市出來,他決定去渭南葡萄産業園看看。
發展産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而葡萄正是臨渭區所確定的主導産業之一。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目前,全區葡萄種植面積達26萬畝,年産量40萬噸,産值28億元,被譽為“中國葡萄之鄉”。在此過程中,渭南葡萄産業園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這個集生産、加工、科研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推廣了100多個葡萄品種,並形成了“黨支部+園區+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模式。
半個多小時後,劉寶琳到了園區。一下車,他就向園區負責人問起復工復産情況。
“現在園區的工人都已經上班了。這幾天,連棟溫室棚里正在防蟲、抹芽,日光溫室棚正在綁蔓、修穗。”園區管委會主任王武威介紹。
看了幾個溫室裏的葡萄之後,劉寶琳走出園區來到下邽鎮北七村,瞧見有村民正在葡萄地裏忙碌。
“你這技術可以,把葡萄管得這麼好。”
“每年園區都給我們培訓好幾次,現在我們都會務葡萄了。”
聊天中,劉寶琳得知,這個村民叫李秀玲,因婆婆、丈夫患病而致貧。後來,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2017年她家3畝葡萄賣了3萬元,順利脫了貧。
“農民有了産業,生活就有了盼頭。”劉寶琳説,臨渭區地形南北差異很大,北部是渭河平原,南部是黃土臺垣,中間是渭南主城區,因此發展特色産業必須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決不能搞一刀切。“除了26萬畝葡萄,我們還有21.5萬畝核桃、8.6萬畝獼猴桃,生豬存欄8.68萬頭,初步形成了種植業南有核桃、獼猴桃,北有葡萄;養殖業南有石羊集團公司,北有新希望生豬養殖項目的産業佈局。”
離開北七村,劉寶琳又來到了橋南鎮雨露社區的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臨渭區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八個一批”的重要內容,先後建成雨露社區、陽光社區、雙創家園社區和向陽社區4個集中安置點,共安置群眾2704戶10886人。為了讓這些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臨渭區創新“先業後搬、融合安置”模式,通過在集中安置點周邊配建扶貧創業街、園區、標準化廠房等方式,解決了大量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
“這個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就是我們為雨露社區搬遷群眾引進的一個民營企業。群眾將麥稈、玉米皮等加工成各式各樣的草編産品,暢銷國內外。”劉寶琳説。
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春苗説:“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把原材料送到貧困戶家中,再通過視頻來教授技術,讓大家在家裏編織,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産品生産兩不誤。現在,合作社已輻射帶動周邊群眾500多戶,其中貧困戶300多戶。”
在産品展廳,一個嬰兒搖籃引起了劉寶琳的注意。陳春苗説:“這是我們新研發的産品,很受市場歡迎。”
“每次來都能看到新産品、新變化。不過只靠你一個人的力量還不夠。咱們區上每年都有優秀人才招引計劃,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設計、生産出更多更好的産品。”劉寶琳説。
夕陽西下,登車返程。劉寶琳意猶未盡:“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堅持聚焦‘兩防’、突出‘兩早’、統籌‘兩抓’,將疫情影響降到了最低。目前,全區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我們將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開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衝刺行動,補齊‘五個短板’,落實‘六個全覆蓋’,為全區所有貧困村選派扶貧總隊長,推行‘三督一考’工作機制,進一步夯實責任,盡銳出戰,精準發力,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記者 姚志偉 田錫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