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銜魚紋彩陶壺
泉護村遺址出土的花卉紋彩陶甕
中原大地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奔流不息的黃河水,肥沃豐饒的黃土地,為史前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給養,也孕育出高度發達的彩陶文明。近日,“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正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出,展覽匯集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的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是迄今中國博物館涉及彩陶分佈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展覽通過渭水流域彩陶發展歷程的縱向脈絡以及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橫向切面,勾勒出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文化融合、社會一統的壯麗圖景。
“魚鳥大戰”背後的文化融合
人面魚紋盆、鳥紋彩陶缽、鳥銜魚紋彩陶壺……4月8日,記者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上看到,參展的彩陶上很多都繪有魚紋和鳥紋圖案。“繪製在陶器上的動植物圖案是彩陶主人所屬氏族或部落的圖騰徽記,尤其動物圖案更應是圖騰。”專家研究發現,魚紋圖案的彩陶多出現于仰韶時期半坡文化遺存中,而鳥紋圖案的彩陶則多出現于廟底溝文化遺存中。
考古資料顯示,距今約8000年前後,渭河流域的老官臺文化先民就率先在中國發明瞭彩陶。老官臺文化彩陶圖案常施于缽、三足罐等陶器的口沿外側,為一週紅彩寬頻紋,個別陶器內壁繪有符號類圖案。平實簡單的構圖,顯示出彩陶萌芽時期的特點。距今約7000——6000年,以渭水流域為中心的半坡文化彩陶迅速發展。半坡文化彩陶以紅底黑彩為主,主要繪製在缽、盆、瓶、罐上,內彩發達,流行寬頻、直線、三角等幾何紋以及魚紋、鳥紋、鹿紋、蛙紋、人面紋等圖案,尤以充滿濃厚意趣的魚紋和人面魚紋最為典型。寓人于魚,不僅反映出半坡先民跟水、魚的密切關係,而且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手法和神秘的原始宗教氣息。
廟底溝文化發生於陜晉豫三省交接區域,距今約6000——5500年,鳥紋是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的重要主題之一,以圓點、弧線等簡單勾勒,雙翅舒展呈飛翔姿態,由具象寫實逐漸變為簡化抽象。這種鳥紋圖騰延綿至今,可能是中國傳統“鳳鳥崇拜”的祖源。
一隻水鳥向右側立,長頸長喙,身披條狀羽毛,眼睛瞪得很大,鳥嘴銜住面前一條大魚的尾巴……這是此次展覽中展出的一件鳥銜魚紋彩陶壺。這件彩陶壺出土于寶雞北首嶺遺址,壺身上腹部繪魚鳥紋裝飾,首尾相逐環繞壺身一週。魚又粗又長,身披大片的鱗甲,頭部兩側還有突出的鰭狀物,正在拼命掙扎反抗,頭部和身子都翹了起來,魚身也彎成了弧形,一副被動挨打的模樣。“魚紋彩陶是半坡文化的標誌,鳥紋是廟底溝文化,在很多陶器上都能看到鳥吃魚,甚至是魚吃鳥的圖案,它應該代表的是分別屬於以魚和鳥為圖騰的不同部落氏族的鬥爭。”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王煒林將仰韶時期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這些圖案生動地概括為“魚鳥大戰”。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銜魚紋彩陶壺極為形象地注解了遠古時代魚鳥相戰的複雜關係,隱寓著鳥圖騰氏族與魚圖騰氏族的爭鬥。渭河流域的“魚”氏族與陜晉豫三省交接區域的“鳥”氏族曾東西對峙,雙方相互交戰,但一時間又難分高下。或許“鳥”部落已在交戰中佔了上風,它已深入“魚”集團腹地併發起進攻,由於“魚”部落此時實力尚存,完全有力量抵禦入侵者,“水鳥銜魚”才描繪成魚鳥相戰、難分伯仲的畫面。
花卉圖案彩陶揭示“華族”得名由來
在五六千年前,渭河流域的“魚”氏族與陜晉豫三省交接區域的“鳥”氏族,兩種文化不斷交融,慢慢地鳥紋和魚紋共同出現在了器物之上。 後來,鳥紋、魚紋和共生的鳥魚紋不斷被幾何化、抽象化,逐漸演變成為“花”的紋飾,並大量出現于廟底溝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之上。
花瓣紋彩陶罐、花卉紋彩陶甕……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很多彩陶上都繪有“花”的圖案。“絢麗的紋飾多繪于盆、缽和罐的上腹外壁,大多以若干相同單元圖案對稱、重復排列,構成多元連續帶狀紋飾,尤其以鳥紋及由圓點、弧邊三角等構成的各種花卉紋最具特色。”文博專家研究發現,“魚鳥”融合,綻放成“花”,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紋飾母題。
在距今5000年左右,以“花瓣紋”為代表的廟底溝文化彩陶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藝術浪潮,形成以陜西關中為中心,北抵陰山、南至長江、東到大海、西達甘青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態勢。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在《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中認為,“花”與“華”為同音,今日所言之“華人”,實為“花人”,而這裡的所謂“花”,放在史前文化中來看就是廟底溝文化的花瓣紋。
“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斝與甕。汾河灣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晉文公。”這是蘇秉琦所作的七言詩,史前考古學文化特徵與中國文明的形成發展,都融會在這激情的詩文中了。“華山玫瑰”指的是“源於華山腳下仰韶文化的一個支系,它的一部分重要特徵是重唇口尖底瓶和一枝玫瑰花圖案彩陶盆”。所謂的“玫瑰花圖案”,是廟底溝彩陶上最常見的一種紋飾。“花”最先在廟底溝文化核心區的華山腳下萌發,並在這裡形成華夏民族最初的印記。蘇秉琦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分佈中心在華山附近,這正和傳説中華族的發生及其最初形成階段的活動和分佈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可能就是形成華族核心的人們的遺存。廟底溝類型主要特徵的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形成華族的得名由來,華山則可能由於最初華族所居之地而得名。 (記者 趙爭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