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盪漾的昆明池景區(資料圖片) 記者 謝偉 攝
灃惠綠道跨西三環天橋到軟體新城(資料圖片) 記者 謝偉 攝
灞渭橋濕地公園美景 首席記者王健 實習生宗祺坤 攝
5月11日,藍天白雲映襯下的鐘樓盡顯雄偉。 記者 竇翊明 攝
“淡淡秦雲薄似羅,灞橋楊柳拂煙波”。
初夏的西安城,南眺秦嶺,終南巍然;北望渭河,碧波連川。一幅碧水青山壯美畫卷躍然關中大地之上。
近年來,發起大氣治理這場攻堅戰,西安克服了地理條件、氣象條件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硬是憑著一股韌勁,躋身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改善幅度較大的城市之列,排名全國第22位;開展全域治水大會戰,西安更是將昔日一條條臭水溝變身為碧波瀲艷的河湖景觀,將水系統整治與水文化彰顯相結合,八水繞長安的優美勝景逐漸顯現,千萬古城人民徜徉在大美西安的碧水藍天之間,盡享“水氣同治”帶來的美好生活。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畫卷,近年來已不是古城人民的美好期盼,而是高樓大廈林立的現代化西安城的詩意背景。
4月22日,時隔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西安。記者留意到,總書記來的這天,西安的空氣品質不錯,為二級“良好”級別,PM2.5濃度僅為39。而這樣的好天氣,並非剛好被總書記趕上,而是漸漸成為西安的常態。
曾經的西安,望見南山並不容易。需雨後,需在最南邊的長安境內。如今,只要你願意,眼光穿過那樓群,悠然的南山就在那裏,或清晰、或隱約。即便你被密密匝匝的樓群包圍著,打開朋友圈,也能輕易見到南山。發佈者來自西安的四面八方。
與五六年前相比,西安的變化是巨大的:2018年,西安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改善幅度首次進入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20名,位列全省十個設區市第一名。2019年,西安全年優良天數225天,較2018年增加10天。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首次整體退出後20位,改善幅度位列第22名。全年優級天數達到了41天,較歷史最好的2018年又增加了10天。
秋冬季期間,西安PM2.5平均濃度較上年度下降7.1%,連續兩年超額完成汾渭平原秋冬季PM2.5考核指標。
與2013年相比,西安空氣品質綜合指數下降38%,其中SO2、CO、PM10、PM2.5濃度下降比例分別達到80%、61%、49%、46%,優良天數增加87天。
在2019年省考公眾滿意度調查中,西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滿意度較2018年大幅提高15.3個百分點,排名在全市7個行業中列第2位,提升幅度排名第一……
今年西安優級藍天再創紀錄:5月7日這天,西安收穫了今年第11個優級藍天,創下了2013年執行新空氣品質標準以來的最好成績。可以説,2020年,與屢創紀錄、屢獲殊榮的2019年相比,潛力更大。
長長的成績單是由枯燥的數據組成的,但細細讀起來,如同一位操勞的媽媽在翻閱孩子優異的成績表,嘴上不説,心裏也是安慰的。
西安讓我留戀的實在太多
“以前想家就是想這口吃的,離家再久,也無法改變這個‘陜西胃’,現在西安讓我留戀的實在太多了!”大學畢業後在上海工作定居的西安姑娘倪金蔚,今年回西安過年,因為疫情一下子住了3個月,這是她離開西安20年來,頭一次住這麼久。這3個月也徹底改變了她兒時對西安的固有印象。
倪金蔚父母一直住在西郊,她上學的時候,西郊是工業區,也是西安空氣污染最重的區域。“那時候的天總是灰濛濛的,家裏的窗子也很少開,開了窗桌椅就蒙一層灰。這也是我大學畢業選擇在上海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説起當初帶著“陜西胃”離開家,倪金蔚多少有些無奈。
平時回來也就是三五天,這次一住3個月,讓倪金蔚徹底改變了對西安的印象。“父母搬了新家,但還是在西郊。讓我沒想到的是,每天早上是被鳥兒叫醒的,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鳥兒在小區安家,每天叫我們起床。有時甚至恍惚,以為回到了上海,但是身旁明明是熱烘烘的暖氣片,鍋裏是媽媽做的臊子面,這才斷定並肯定,這裡真的是西安,一個全新的西安!”
倪金蔚説,疫情期間,她時常借著出門買菜的一小會兒時間,到家門口的小公園溜溜,就是想多享受一會兒有點刺眼的陽光,多看一眼湛藍的天空。“這是我兒時在西安的冬天不曾享受過的!”倪金蔚説。
緊急管控一冬天“拉”走1200多車污染物
在許多個倪金蔚眼裏,西安的變化是巨大而突然的。然而,老西安人都知道,西安空氣品質的改善歷經了長久的蛻變。
為了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從2013年初,西安在全國率先提出“治污減霾”; 2017年,將“治污減霾”提升為“鐵腕治霾”,成立了西安市鐵腕治霾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市委書記、市長“雙組長”領導制。
2018年,市政府專門出臺了《西安市“鐵腕治霾·保衛藍天”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2019年,市政府印發《西安市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保衛戰2019年實施方案》,將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
202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西安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
“牽牛要牽牛鼻子”,在這場藍天保衛戰中,西安的“牛鼻子”就是治霾。一旦治住了秋冬季的霾,西安的藍天保衛戰可謂勝利了大半。為此,西安更是使出了鐵腕。
2019—2020年秋冬季(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國家下達西安空氣品質改善目標為: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天。
截至3月31日,西安PM2.5平均濃度為7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8.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20天,較上年同期減少7天。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西安制定了《西安市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市政府召開全市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大會,全面部署各項工作任務,並先後4次召開專題會、調度會,集中破解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難點事項。
為了嚴格管控秋冬季的各項污染,西安在應急預案修訂中增加了緊急管控措施的內容,即當預測到未來大氣擴散條件轉差、空氣污染程度持續加重時,提前5~7天向相關成員單位發佈緊急管控指令,對全市除搶修搶險外的建設、出土、拆遷等施工單位及建築垃圾消納場等易産生揚塵的場所停止涉土作業,要求燃煤、水泥等企業在實施超低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在重污染天氣發生前,通過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真正起到降低污染強度或緩解污染物累積程度的目的,這也是西安去年在應對重污染天氣上的最大創新舉措。
據市“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測算,去年西安在應對6次重污染天氣過程期間,通過提前實施管控,及時發佈預警,嚴格落實減排等措施,冬季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較上年同期減少7天,減排顆粒物11577噸、二氧化硫68噸、氮氧化物521噸、VOCs(揮發性有機物)57噸。
可能多數市民對這麼多噸來無影、去無蹤的污染物沒啥概念,記者粗粗換算一下就好理解了:如果將這6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産生的污染物用載重10噸的卡車來拉,足足得拉1200多車。如果把這些卡車在長安路上一字擺開,從電視塔到鐘樓,首尾相連也排不下。這僅僅是西安應對冬季6次重污染天氣的措施之一,還沒算其他管控措施。
利劍再出鞘只為護你我“綠色穹廬”
穹廬之下,綠意盎然。古城之間,天藍雲淡。
今年,西安將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的要求,調整産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深化、細化、打出一套“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 組合拳,著力加快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西安,打好藍天保衛戰。
目前,西安“智慧環保”綜合監控指揮平臺已建成投運,這是西北最大、全國領先的“西安市智慧環保綜合指揮中心”,中心集“實時監測+精準溯源+預警預測+科學指揮+網格管理+全民參與”于一體,是西安傾力打造的未來環境管理“指揮中心”。已初步形成了“建設、管理、使用、查詢、考核、運維”六大板塊為主體的環保物聯網在線動態監控(監測)監管體系,有助於實現對大氣污染的精準治理和靶向管控,有助於實現“點對點”“端到端”的高效智慧指揮決策。
同時,計程車走航監測系統將持續發力,利用手機APP即可對全市2300余條路段PM10、PM2.5濃度進行實時查詢,每天對顆粒物濃度最低的20條路段和最高的20條路段予以通報和調度,及時發現問題、整改問題。
今年,西安還將大力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全年淘汰營運柴油載貨車4.7萬輛,老舊燃氣車1萬輛;城市建成區新增加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或清潔汽車,比例不低於80%。
水氣同治下出一盤以水為脈的好棋
在全力治霾的同時,西安治水的腳步也從未停歇。
水是城市的血脈,自古以來人們就逐水而居,濱水築城。“八水繞長安”,悠悠碧水,成就十三代王朝的皇都雄城。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産業佈局,發展清潔生産,推進綠色發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西安全域治水戰略的推行,下出了一盤以水為脈、沿水植綠、水滯為湖、環湖造景的綠色棋局,打造出一條條綠色的城市風景線。
城旺水先旺,城興水先豐。
3月1日,西安市印發《全域治水碧水興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按照“治、用、保、引、管”的總體思路,統籌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通過全域治理,將形成“堤固、岸綠、水清、洪暢、景美、管理長效”的水系治理新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渭河西安段,一邊沿河道休閒健身一邊看鳥兒紛飛,成了市民在渭河邊的一大樂趣。“從過去沒有一隻鳥到現在水鳥成群,渭河生態環境的改善肉眼可見。”市民郭先生説。
在新的時期,全域治水渭河(西安段)三年保護治理方案將按照“一條水脈、五段綠帶、五類分區、多個節點”的總體佈局,規劃重點保護治理項目25個,其中,實施污水治理6項,堤防治理4項、護堤林建設1項、水生態修復14項,實現水生態治理、水文化建設同自然原生態之間的有機融合,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灃河兩岸也迎來了巨大變化。
5月14日,灃河入渭口。這裡水波盪漾,水草豐茂,遠處黃色的小菊花在陽光下金燦燦連成一片,白鷺在水面上翩翩起舞,仿佛從未被人打擾過,野趣盎然。
在灃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的第四區段——風雅楊林,這裡沿河水岸種植觀賞草恢復自然原貌,河水潺潺,布穀鳥在楊樹枝頭跳躍鳴叫,既可以在觀水臺一眺,也可以和戀人相擁在林下曲徑通幽的木棧道上,穿行在花草樹木之間。
灃河綜合治理時,水系統整治與水文化彰顯相結合,構建全線貫通的灃河綠道,形成“生態文化”和“運動暢遊”有機融合,其中文化漫步道循灃河沿線文化資源景點,串聯靈感寺遺址、五樓遺址等歷史遺存,形成宜行宜遊的生態文化慢道體系。同時,在灃河沿線的景觀塑造中融入灃河文化的歷史印記,體現周漢文化和大禹文化等特徵,將灃河打造成為獨具西安風味、歷史韻味、時代品味的關中靈動水文化風景綠道。
在長安,昔日臭水溝變身為波光水面,全域治水讓區內的氵皂河、潏河水生態大變樣,看秦嶺起伏,賞瀲艷水面,周邊環境充滿了新活力。
在全域治水過程中,堅持河園共治理念,在潏河11公里城區段,規劃建設7處生態修復工程,打造7處節點公園。目前,古樂公園、樊川公園、長安公園已建成開放,杜牧公園、韋曲公園、居安公園、香積公園計劃2021年底建成開放。工程建成後,將成為一道亮麗的綠色綢帶、休閒廊道。
碧水保衛戰,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幸福感倍增。
全域治水“只留精品,不留遺憾”
全域治水工作啟動以來,全市上下高度重視、密切配合、勠力同心、攻堅克難,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規劃完成的107個治水項目,已開工78個,開工率達到73%;29個未開工項目,正在加快辦理前期手續,計劃在6月底前全部開工建設。部分區縣還自加壓力,將明、後年的33個項目提前開工。
截至目前,全域治水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1.47億元,佔年度計劃總投資26.62%。灃河文教園段、潏河樊川湖段、新河新渭沙濕地等6個治水項目已經全面完工。
生態治理作為近期全域治水工作的亮點,成效初顯。
氵皂河通過四庫聯調引水進城,建成長安中央公園,形成了南北3公里的生態“綠軸”;潏河通過系統施策、綜合治理,打造形成東西橫貫長安城區,集自然河道、山地風景和水景景觀于一體的2640畝城市“綠肺”;依託“關中八惠”之一灃惠渠而建的灃惠綠道“五一”正式開園……這些項目的建成,不僅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而且拓展了區域發展空間,提升了城市品質,成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西安”的點睛之筆。
接下來的每一天,西安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歷史機遇,緊抓治水施工黃金期,確保107個治水項目全部如期開工、按時完成。
“只留精品,不留遺憾”,以隱蔽工程、關鍵部位、外觀品質等為重點,嚴把工程品質控制關,努力將每項治水工程都打造成經得起歷史和人民考驗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同時,嚴格督導考核,建立“月通報、季觀摩、年考核”制度,以項目開工率、竣工驗收率和工程進度、建設品質、治理成效等為重點,加強對治水成效的督導考核,以考核倒逼治水任務全面落實。
隨著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的不斷深入,西安漸漸展露出眉清目秀的嬌美新顏。2020年,西安生態環境治理的步伐更加堅定,並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西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記者 馬昭 閆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