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2020-07-13 08:59:42來源:三秦都市報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製作盔頭 花費百萬收藏戲曲行頭 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繪圖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瀝粉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點綢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掐絲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霍耀武是全國僅有的幾位戲曲盔頭製作藝人之一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打絨球

【中首  陜西  圖】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上底膠

  四方城,城墻下。

  一個僅有5人的劇組正在忙著拍攝視頻。一根特製的鐵絲穿過鍍白的小玻璃球,再綴上紅艷艷、蓬鬆松的絨球,安裝好最後一串珠須,一頂京劇武行的盔頭就成活兒了。片子的主角叫霍耀武,他有個身份——“盔帽箱製作與管理技藝”傳承人。這部關於戲曲盔頭製作的紀錄片在7月3日殺青,用時整整一個月。幾年前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他要將全部技術和要點,向行內行外公開、共享。

  “以前有流派之爭,有師門之分,往往傳承著就有可能失傳。共享是新生事物,只為發掘更多感興趣的人參與進來。”霍耀武的心中有一個更大的夢想。

  敞開大門  共享技術做傳承

  7月10日,西安。

  夏雨浠瀝瀝地沖洗著南門裏順城巷街道的青石板。

  小葉槐下,不時走過幾個曼妙女郎,高跟鞋和青石板發生碰撞,節奏感十足。

  古色古香。

  少了往日熙熙攘攘的喧鬧,灰色城墻下的書院門靜謐、優雅。穿過巷道,再拐兩個彎,進入到一棟倣古的三層樓內。

  拾級而上,漆皮斑駁的防盜門裏,別有洞天。擺滿好幾個櫃檯的各式盔頭琳琅滿目。大的、小的、紅的、綠的、新的、舊的……,令人眼花繚亂。一轉身,甩發和髯口像是特製的壁紙,挂滿一整面墻。工作臺上,霍耀武正舞弄著鑷子、錘子、膠水等一眾工具,一雙大手在擺弄這些物件的時候,卻是那般靈活和溫柔。“先坐,等我把這點活弄完。”一口地道的關中方言。

  思維裏,做京劇人物盔帽,往往是白髮蒼蒼,戴著老花鏡的老藝人,沒想到眼前的他如此年輕、身手敏捷。

  霍耀武今年34歲,是一位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2016年師傅去世之後,我在獨自製作盔頭需要改良的時候,遇到了技術瓶頸。在網上查不到任何資料,當時我就有了拍視頻共享的念頭。”霍耀武談及自己的想法,“把基礎和精華都公開了,沒準感興趣的人就會多起來。自己一個人繼承師門手藝是小傳承,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並參與進來,那是大傳承。”

  少年家貧  棄學入行終不悔

  忙完手頭上的活,一身中式休閒裝的霍耀武走到茶海邊。隨意幾步,就透著科班出身的身段和步伐。“我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小時候家裏窮得很,自己功課也不行。剛讀初中的時候,就乾脆學戲去了。”

  當年,霍耀武獨自一人寄宿在離家20里外的戶縣(現鄠邑區)藝術學校,坐科學習踢腿、下腰、開嗓等表演基本功。一晃兩年匆匆而過,2000年,他進了一傢俬人劇團。沒活的時候在家幫父親養奶牛,有活跟團演出,除了偶爾跑跑龍套,主要身份是“箱倌”,負責整理保管劇組演員的頭飾、服裝和道具。

  近距離接觸到戲行行頭,他對那些珠須亂顫鮮艷奪目的藝術品産生了好奇和興趣,反復把玩觀摩,愛不釋手。

  要從入行到成腕兒、成角兒,幾多辛酸淚。

  “當時想法很簡單,認為製作這些精美的行頭可能要簡單一點,就迷上了這個。”彼時的霍耀武並不知道,這更是一個學無止境的行當,只能義無反顧向前走。

  “那時候一有時間就從鄠邑區來到西安,在‘毛活兒’老手藝人張天福的鋪面裏泡一整天。早上從家裏來,傍晚再回去,來回都坐大巴車。來的時候偶爾帶點龍窩酒,孝敬一下師傅。”一年多時間,他基本掌握了鬍子、頭套、甩發和髯口的製作要領,偶爾會拿些零活回到家中練習。  就這樣一邊跑劇團一邊鑽研技術,2007年,他認識了盔頭製作名家趙文遠,拜為授業恩師,真正開始了戲曲盔頭製作的藝術生涯。

  學藝多年   製作改良出精品

  從學習表演,親身體會到管理衣箱零距離接觸,再到最終鎖定盔頭製作行當。一路走來,靠得是天賦,更是勤奮。2007年起,霍耀武先後在鄠邑、周至劇團、唐梨園劇團、西安易俗社學藝並工作,現任陜西省京劇院盔頭道具製作技師,承繼師脈。既有登臺表演的經歷,又參與道具舞美設計,這些對他製作盔頭幫助極大。“傳統行業其實分得特別細,比如做香料的師傅不會納香囊,做二胡的師傅並不一定會演奏。”但傳統盔頭製作卻是一門綜合類技藝,囊括了畫樣、剪紙、制稿、掐絲、瀝粉、貼鉑、點綢、刮漿、染絲、打絨球和珠須等多種中國傳統手工技法,十分繁雜。單就戲曲盔頭種類來講又分為“冠”“帽”“盔”“巾”四類,每一種又分化出多種風格和流派。“每個演員的頭圍身高千差萬別,製作起來要考慮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盔頭做出來最終目的,是為了演員在舞臺上使用。細節做得精美固然好,演員的佩戴感受更加重要,品質不合格,輕則影響演員狀態,嚴重的比如出現“掭頭”就算是演出事故。盔頭樣式要改良出新,大小輕重都要與時俱進,設身處地地為演員演出著想,才能為整個演出增色添彩。去年夏天,北京一位京劇票友,帶著妻子特意蓄了8年的1米長髮專程來到西安,請他做一副甩發。藝人對演出的行頭,一直都極其重視,要求極其嚴苛。正因如此,當下可以符合標準地、嚴謹地做齣戲曲盔頭的藝匠,全國少有,幾近瀕危。傳承極為艱難,亟待保護和發展。

  以商養藝   他花百萬藏孤品

  打開手機,一個時長30分鐘,只配了京劇背景音的粗剪視頻中,霍耀武詳細地展示了每一道工序。

  “後期還有大量的包裝工作要做,得配音、加字幕、加旁白以及美化等技術手段,這只是完全素顏的狀態。”霍耀武説,幾年前就有拍視頻的想法,直到今年疫情期間稍有空余時間,就趕緊張羅這事。

  寫腳本、編劇、拍攝,從開機到殺青,耗時整整一個月。“一共只有3萬元經費,但是這次如果不弄,可能再過10年20年,也許這輩子都實現不了,我實在是太忙了。”

  霍耀武把全部時間用在了鑽研改良盔頭的製作上,做活的收入又全部用在了古舊盔頭的收藏上。

  至今沒有買房,霍耀武在西安城裏租了兩套房,一套做工作室,一套供媳婦和兩個孩子生活起居,兩處房租每月5000元。“我收藏的基本都是孤品,其中一頂盔頭是清朝中期的,現在幾乎不可能再找到同時期的東西。”霍耀武説,自己在收藏上大約投入了百萬元之多,但不敢和媳婦説實情。“淘到同類型的藏品,我也會把剩下的轉讓給有相同愛好的人,多少有些增值空間。”霍耀武在收與轉的縫隙裏,平衡著養家和做藝之間的關係。

  收藏是要花錢的,拍視頻也是要花錢的。“錢以後可以慢慢掙,但是傳承和發揚這門手藝,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霍耀武説,在憑手藝就足以謀生的遠古年代,徒弟們就有為祖師爺傳道的使命。 現在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咱又剛好入了行,要是斷在咱這一代,那就是個罪人。

  “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展非遺,這是個大課題,需要從業者甚至全社會共同探索和努力。打破行業壁壘,共享核心技術,這就是我目前對保護非遺的理解和思考。”霍耀武對視頻公開後的效果充滿著期待和信心。(文/圖 記者 李宗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