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鼓鈸裏的千年遺韻
2020-07-20 10:54:0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笙管鼓鈸裏的千年遺韻

笙管鼓鈸裏的千年遺韻

  參加鼓樂社排練的既有八十多歲鬚髮皆白的老者,又有二十多歲朝氣蓬勃的青年。記者 馬黎攝

笙管鼓鈸裏的千年遺韻

  七月十日,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排練現場。記者 馬黎攝

  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坐堂鼓聲響起,大鐃、馬鑼等齊鳴,繼而是笛子、笙、管、鈸之音,各種聲響交融混合,形成激昂、恢宏的古樂之聲。

  7月10日9時,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的又一次排練開始了。

  參加排練的既有80多歲鬚髮皆白的老者,又有20多歲朝氣蓬勃的青年,每個人都認真專注地投入演奏之中。

  這樂曲,在街巷間流淌,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循聲而來,駐足欣賞。

  從“票友”到“專家”

  “定期排練,我們已經堅持了20多年。要演奏好鼓樂,必須經常練習。這一方面是因為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是由西安鼓樂的特點決定的。”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社長張昭説,和五線譜不同,西安鼓樂採用的是工尺譜,只有音高音低,不能表現時值,演奏者拿到曲譜後不能直接認出來,必須要由老藝人進行口傳面授。

  “五線譜是‘腿’,直接可以走路。工尺譜是‘柺棍’,只能幫人走路。”張昭介紹,工尺譜增加了學習西安鼓樂的難度,對演奏者來説,需要花費數年時間背誦曲譜,做到“心中有譜”,這也為演奏者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技藝高超的演奏者,可以通過時值上細微的變化,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目前,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有30多名成員。常務副社長張西鳴今年70歲了,他從小喜歡音樂。“那時候喜歡趕場子,只要聽説哪兒有集會我便會趕過去,因為那時候的鼓樂表演主要在集會上。”從1998年開始,張西鳴學習鼓樂,從不間斷,逐漸成為鼓樂的行家裏手。後來,又開始帶徒弟,經他手帶的徒弟有20多人。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成員,除了幾名老藝人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張西鳴的徒弟。

  雖然沒有任何經濟回報,張西鳴帶起徒弟來卻非常認真,從唱譜到打鼓再到韻曲,經常從早到晚忙碌一整天。有一次,為了教徒弟,他專門跑到長安區去,一直到深夜才回家。

  68歲的許振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和張西鳴一樣,也是從“票友”到了“專家”的層次。他最初愛聽鼓樂演奏,從1988年開始學習鼓樂,風裏雨裏參加排練從不間斷。最初他學習的是笙演奏,後來因為一個指頭受傷改學了笛子演奏。“每次演奏鼓樂,就感到心裏平靜了,不想雜事了。”許振東説。

  聆聽千載古韻

  西安鼓樂流傳歷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據張昭介紹,西安鼓樂曲目豐富、內容廣泛、風格多異,曲式結構複雜龐大,在繼承唐、宋音樂的基礎上,歷經元、明、清幾百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形成了具有完備理論體系的大型鼓樂套曲。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所的許多專家教授,發現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作為唐宋遺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2004年擔任陜西省西安鼓樂協會秘書長以來,張昭為西安鼓樂的保護傳承做了很多工作。2005年6月,他自費策劃組織104名鼓樂藝人赴北京參加彙報演出,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和海淀劇場演出6場,在北京文化界引起很大轟動,為西安鼓樂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奠定了基礎。

  “我們每年表演20多場,主要是參加政府惠民文化演出和藝術進校園等活動,絕大部分都是義務演出,但大家毫不計較,追求的是能讓更多人聆聽到我們的千年古韻。”張昭説。

  從2005年到2017年,張昭先後率何家營鼓樂社、都城隍廟鼓樂社赴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韓國、荷蘭等國進行對外交流演出,讓國外觀眾領略了古老中國音樂文化的神奇魅力。

  育新蕾保傳承

  近年來,張昭不斷推進西安鼓樂進校園活動,帶領鼓樂社在西北大學、長安大學以及西安市鐵一中學、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西安市未央區三星小學、漢陰縣觀音河小學等30余所學校演奏鼓樂。

  2004年,張昭在西安市長安區何家營小學開展鼓樂進課堂活動,並在此基礎上組建長安少兒鼓樂藝術團。2007年,長安少兒鼓樂藝術團榮獲全國青少年器樂大賽一等獎。2014年,他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忠信合作組建長安二中鼓樂團,先後培養了100多名鼓樂手。2013年他擔任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社長後,針對鼓樂社人員年齡偏大、後繼乏人的現狀,動員16人加入鼓樂社,精心進行輔導。經過兩年多的辛勤努力,他培養了程建軍、劉銀茹、張保鵬等16位鼓樂傳人。目前,這些人已經成為鼓樂社的中堅力量。

  研究生畢業的白明從小學習二胡、琵琶,酷愛傳統音樂。200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觀看了鼓樂演奏,從此癡迷上了鼓樂,加入了鼓樂社。“音樂是文化的載體,通過鼓樂,我們可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鼓樂社,先生們教得耐心、認真,我的演奏技藝提升很快。”白明購買了樂器和資料,在家一有空就練習。

  今年28歲的崔璇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竹笛專業,現在在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演奏笛子。“雖然樂器沒變,但兩者對曲子的處理方法、技巧、感覺不一樣,我努力掌握這兩種演奏方法,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升。”崔璇説。

  “對於我們來説,既要把鼓樂演奏好,還要把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後者可能更為重要,這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搞鼓樂,沒有任何收入,除了興趣和愛好外,我們為的是肩上的責任。”張昭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