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深秋,走進長安中央公園,湖面像鏡子一般清澈平靜,皂河緩緩流淌穿過公園,期待開園的市民們已經前來遊賞。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長安區高度重視 “ 全域治水、碧水興城 ” 工作,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景觀提升等措施,實現水清、岸綠、民親。
變身:排污渠成了清水河 建成公園美不勝收
在長安,有這樣一條河流,蜿蜒穿過長安中央公園,沿河兩岸,停歇長廊、慢跑彩道、休閒花園、兒童樂園依次坐落。這就是皂河。
時間回到 2018 年以前, 那時的 皂河 不忍直視,淤泥堆積、垃圾遍地、河道加蓋、生活污水直排……一度 影響周圍群眾生活品質, 大夥兒對此頗有 意見。
“ 誰能想到,曾經的排污渠竟然變成一條清水河,還建成了公園,生活在長安真是幸福。 ” 眼看公園即將開放,家住青城小區的張師傅一有空就看看公園的進展,期待早日正式開放。
他告訴記者,以前皂河兩邊是石頭、雜草,還有垃圾和臭味,如今變成水清景美的公園,家門口就能 鍛鍊 散心,老年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提升。
正值深秋,在長安中央公園遊玩,看著靈動的河水,波光瀲艷的水面,翠湖波影,疊石成景,五彩斑斕的花園、植物層次分明掩映其中, 目光所及之處, 無不是一幅山清水秀的詩意畫面 。
目前,皂河綜合治理一期生態恢復工程已經完成,水清岸綠的清水河、民心河已經形成。
再過幾日,皂河綜合治理二期水系連通工程(長安中央公園中段、南段)也將完工,屆時,融水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展現、群眾健身等於一體的城市生態公園將展現在市民面前。
揭秘:生活污水進了處理廠 皂河成了清水河
走進長安中央公園北段,河水清澈緩緩流淌,從 8.9 公里的臭水溝,到 一條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清水河、民心河。 這樣的變化長安區怎麼做到的?
據長安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長安區按照 “ 截污納管、源頭治理、景觀提升 ” 的治理思路,在長安中央公園 中段及南段水系利用已建皂河補水管線,沿中段東側鋪設管線,將引潏入皂及四庫聯調生態水引至西長安街,向南、北分水。中段自流退水至皂河,南段自流退水至潏河,實現水系連通和水資源高效利用 , 使皂河在老城區成為 景觀河。
此外, 這次公園建設中,長安區對皂河進行截污納管,河道所有排污口全部封閉,實施雨污分流,這樣一來,城市生活污水不再經過皂河,而是直接排入第九污水處理廠。
“ 所以,皂河的水變成了生態水。它穿過城市,經未央湖,流入渭河,變成了不斷循環的活水。 ” 這位負責人説, 通過河湖水系連通,打造南北生態綠軸,融合水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展現、群眾健身等,最終打造成長安中央公園這座城市生態公園。
治水: 這些治水亮點值得期待
沿 潏河 打造 7 座公園
其實不止長安中央公園的水系令人沉醉,樊川公園的 潏河 、長安公園的子午湖、 滈河生態修復文化旅遊 、 秦嶺環山路水系生態修復 、 浐河生態修復 …… 一條條、一項項,無不彰顯著長安 “ 治水 ” 的決心與魄力。
長安區水資源十分豐富,有 “ 三個三分之一 ” 的特點:全市 13 條重要河流, 長安 有灃、 滈 、 潏 、 浐 、皂 5 條,佔三分之一強。秦嶺北麓陜西段有 72 峪, 長安 有 24 峪;全市有 93 座水庫, 長安 有 31 座,均佔三分之一。
全域治水是 長安區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和具體實踐,是實施 “ 三三三 ” 戰略,努力建設美好新長安的重要內容。
按照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興城三年行動方案》,長安區 將 打出組合拳,實施 8 項重點工程:
城區11公里潏河生態修復工程。 堅持河園共治理念,在潏河11公里城區段,規劃建設 7 處生態修復工程,打造 7 處節點公園。目前,古樂公園、樊川公園、長安公園已建成開放,杜牧公園、韋曲公園、居安公園、香積公園計劃 2021 年底建成開放。工程建成後,將成為一道靚麗的綠色綢帶、休閒廊道。
皂河綜合治理一期生態恢復工程。 完成 8.9 公里河道清淤及治理、城區 11 公里截污納管工程、沿線 6 個口袋公園和其他景觀工程,形成一條水清岸綠的清水河、民心河。
皂河綜合治理二期水系連通工程(長安中央公園)。 長 3 公里,寬 100 米,佔地 400 畝,力爭今年建成融水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展現、群眾健身等於一體的城市生態公園。
滈河生態修復文化旅遊開發工程。 全長約 10 公里,計劃 2021 年底完成。
秦嶺環山路水系生態修復工程。 全長 38.8 公里,計劃 2020 年底完成。 18 個花園鄉村水系生態修復工程。 因地制宜,進行鄉村水系串聯,助力花園鄉村建設,計劃 2020 年底完成。
城鄉污水處理水質凈化工程。 確保 2020 年底,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達到 65% ,有效管控的行政村比例達到 35% 。
浐河生態修復工程。 全長 22.86 公里,計劃 2021 年底完成。 (楊凱 記者 張利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