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奧體中心全景(資料圖片) 首席記者 王健 攝
搶抓承辦十四運和建設“全國體育消費試點城市”重大歷史機遇,我市將加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體育經濟收入,提高體育服務管理水準,讓西安的體育産業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12月7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同意《西安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世界賽事名城體系基本形成,實現全市50%的區縣、開發區擁有社區全民健身中心示範項目,體育産業總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
精心組織好全運會
和殘運會項目比賽
——2021年,以籌辦第十四屆全運會為主要任務,精心組織好西安市承擔的全運會和殘運會項目比賽;全力唱響“全民全運、同心同行”“相約西安、築夢全運”主題,精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動;配合組委會做好開閉幕式、火炬傳遞等重大活動,確保十四運會“精彩、圓滿、順利”;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2023年,持續放大全運會綜合效應,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賽事聚集産業為要素的體育産業發展新格局。以舉辦亞洲盃足球賽為重大契機,不斷提高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發展水準,積極承辦國際A類體育賽事,每年舉辦各類高水準體育賽事40場次以上。把“辦賽”與“營城”充分融合。實施開放辦賽、多元辦賽,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2025年,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活動深入開展,市民身體健康水準和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大幅提升,體育消費持續旺盛。世界賽事名城體系基本形成,各項指標均達到或接近國際標準。全市體育産業法人單位數量超過4000家,國家體育産業基地或示範單位、項目達到3個以上,體育産業總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
明年建成“西安智慧體育
大管家”平臺並推廣使用
為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促進體育産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從推動競賽表演業健康發展、夯實體育産業發展基礎、促進體育消費提檔升級、強化政策措施支持、優化産業發展環境等五個方面制定了重點任務。
2021年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80場次以上,群眾參與體育的熱情持續高漲。到2023年,一區縣一特色體育品牌基本形成,地區性體育活動賽事品牌效應初步顯現,每年舉辦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活動40場次以上。到2025年,各區縣、開發區賽事品牌效應全面呈現,培育自主體育品牌賽事2-3個;引進1-2個知名體育組織或企業落戶西安,各類體育産業資金扶持政策配套完善。
從2021年起,每年規劃建設或提升改造1-2個智慧化健身園區,實施1-2個社區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建設,不斷豐富區域體育服務配套功能,打造體育生活化示範片區。2021年底建成絲路國際體育文化交流培訓基地(西安市體育訓練中心);組建完成西安體育産業集團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體育産業協會。到2023年底,啟動西安市水上項目運動訓練中心項目規劃工作;將白鹿原、翠華山等山地戶外運動旅遊景區培育成國家體育旅遊精品目的地。到2025年,實現全市50%的區縣、開發區擁有社區全民健身中心示範項目,配合“三河一山”生態綠廊建設,新建全民健身綠道達到200公里;各區縣、開發區全面建成“四個一”,即一個公共體育場、一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一片室外運動場地、一個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站;將港務、浐灞打造為“體育+旅遊+會展”增長極,成為我市體育産業功能的承載區;將灃東新城打造成為以足球産業為特色的産業聚集區;培育國家體育産業基地或示範單位、項目3個以上,運動休閒類的特色小鎮1-2個。
結合我市目前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目標任務,重點突出支持體育互聯網業態發展以及推進“體育+”産業融合發展兩個方面要求,通過體育産業創新發展模式,帶動我市體育消費水準。到2021年,建成“西安智慧體育大管家”平臺,並全面推廣使用;基本形成國內領先、符合西安特色的“體教融合”發展模式。到2023年,持續放大“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效應,推出夜跑路線、體育旅遊線路20條以上。到2025年,“體育+科技”在體育産業領域運用更加廣泛;全面形成“體育+”融合發展新格局;體育産業統計體系和數據檢測更加科學完善。
將重點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等多方共同參與的體育産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多渠道培養體育産業專業人才。完善、落實産業投融資、稅費優惠、信貸政策,吸引各類投資基金支持體育産業發展。
建立西安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工作運行機制,鼓勵區縣、西鹹新區、開發區結合自身情況,研究制定適合本區域需求的體育産業發展政策措施。落實“放管服”措施,建立多部門聯合“一站式”服務機制,優化辦理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建立健全體育産業法律法規體系,努力營造公開、公正、透明的體育産業營商環境。( 記者 文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