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闊步奔小康——臨渭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2020-12-21 15:58:23來源:渭南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脫貧攻堅又一年。

    “義務教育問題已清零、住房安全問題已清零、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已清零、安全飲水問題已清零……”今年以來,臨渭區以脫貧攻堅“三排查三清零”“五排查五確保”及“對標補短”為抓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組織行業部門進行集中排查,加強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各類存在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11月8日,登錄國家扶貧網站,渭南市臨渭區未脫貧人口標注全部清零。至此,該區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

    行走在冬日臨渭的鄉間村落,物阜民豐。一家家村集體經濟公司日趨強大,一個個專業合作社發揮著積極作用,日漸成熟的電商把致富的橋梁架向了遠方,一幅幅鄉村美景畫卷在臨渭大地緩緩展開……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臨渭區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項決策部署,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鉚足幹勁,狠抓落實,貧困群眾“兩不愁”品質水準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準以上,貧困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特色産業得到長足發展,基層治理能力明顯提升,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績。2019年年底,所有貧困村全部達標出列,貧困人口減少到2348戶405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77%。截至目前,剩餘的貧困人口已全部達標脫貧。貧困群眾收入從2015年的3137元提高到2020年的11524元,年均增幅42.6%。

    這些數字不僅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更是臨渭人民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奮鬥路上取得的纍纍碩果和歷史性成就。

    精準發力産業扶貧道路越走越寬

    “我今年獼猴桃賣了近5萬元。”李有民曾是高李村的貧困戶,家裏就他跟老伴兩個人。之前他和老伴身體都不好,常年吃藥,老伴因病做了幾次大手術,雖然享受到了國家的大病救助和補貼,村裏還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但是家裏情況依舊不容樂觀,2016年,村裏提出“土地化整為零”的思路,倡導村民大規模種植獼猴桃,免費提供苗木、技術,並全力解決道路、灌溉等問題,抱著試試的心理,李有民種植了5畝獼猴桃,沒想到這小小的獼猴桃成了他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目前,高李村獼猴桃種植面積2300余畝,今年全村獼猴桃收入1700萬餘元,平均每戶群眾可增收8000余元。高李村發展獼猴桃産業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是臨渭區脫貧攻堅實踐中走出的一條適合區情的産業發展之路,在這條道路上,他們邁出了鏗鏘有力的步伐。

    高李村脫貧致富的生動實踐,證實了産業發展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臨渭區始終把發展産業作為治本之策,圍繞葡萄、核桃、獼猴桃和畜牧養殖,採取“戶發展給獎補、村發展給扶持”的辦法,逐村逐人落實産業項目。通過“財政注資、單戶入股”的方式和“村村建園、企園帶動”的模式,在81個貧困村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建成扶貧産業園99個,帶動10375戶貧困群眾發展産業,將7313戶貧困戶嵌入産業鏈中,惠及2.56萬貧困群眾。目前,全區種植葡萄26萬畝,核桃21.5萬畝,獼猴桃8.6萬畝,生豬存欄26萬頭,形成了種植業南有核桃、獼猴桃,北有葡萄;養殖業南有石羊,北有新希望的産業佈局,打造出陽郭鎮靈陽村香菇、藺店鎮茶菊、崇凝鎮憶鄉愁布鞋等30余種特色扶貧産品。

    為打通生産與銷售“最後一公里”,該區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為抓手,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創新機制”的原則,組建消費扶貧工作專班,開展消費扶貧“八進”活動,採取“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著力構建“産銷精準對接、農企互利共贏”的消費扶貧格局,不斷提升扶貧産業規模化、標準化水準。目前建成扶貧專館3個、專區1個、專櫃60個,線上線下齊發力,銷售各類扶貧産品1.06億元。

    保障民生多渠道開發就業渠道

    又是一個週末。在臨渭區橋南鎮天留村農家樂經營戶湯娜家裏,又迎來了兩批遊客就餐。由於丈夫有事外出,她叫來婆婆幫廚,很快就端上了當地特色饃菜和臊子面。37歲的湯娜説,她兩口子以前因為家貧常年在外打工,家裏老人和小孩都照顧不上。近年來,村子變美了,旅遊業發展起來了,她兩口子經過鎮上的就業培訓,在家裏辦起了農家樂,主打麵條和饃菜,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

    湯娜一家的幸福生活,是臨渭區脫貧攻堅創業就業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渭區始終把就業扶貧作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緊扣“授一人技能、幫一人就業、助一家脫貧”目標,全力打好“六個一批”就業幫扶組合拳,紮實推進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貧困勞動力家庭實現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的目標,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採訪中,橋南鎮平和村五組任多紅説,他家裏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患精神分裂症的兒子,自己不能離開家,得在家裏照顧母親和兒子,日子過得異常艱難。針對他傢具體情況,除了享受兜底保障政策以外,區上因人設崗,為他本人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讓他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以便隨時照顧家裏。

    該區還按照“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思路,利用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有針對性地舉辦精準化小型招聘會、園區專項招聘會、村企合作招聘會等,統籌解決有就業意願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先後開展200余次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1.5萬餘個,幫助5.7萬名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靈活運用“八條措施”,開發環衛保潔、綠化管護、社區物業及村級疫情防控、光伏電站、飲水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5503個,幫助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堅持“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的方針,開展實用技能培訓200余場次,培訓貧困勞動力2086人。創建社區工廠9家、就業扶貧基地8家,實現多渠道穩定就業。

    針對貧困戶中無勞動能力者,臨渭區著力發揮臨時救助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中的作用,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做到了“應兜盡兜、應保盡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全區農村低保覆蓋率提高到6.38%。對於農村特困供養人員,落實了生活照料護理補貼,對有意願集中供養的納入集中供養機構,確保他們“生活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護”。

    易地搬遷搬出群眾生活新希望

    “我家裏有五口人,為解決一家老小生計問題,我和老公張濤常年在北京一家飯店打工,家中兩個兒子從小就成了留守兒童,由年邁的爺爺獨自照顧。”説起以前的生活,陽郭鎮允曲村村民李娟很是沮喪。“老家的房子很破舊了,這些年供娃上學,也蓋不起新房。沒想到,前年10月村上突然聯繫我們,説像我家的情況,只需交一萬元就能搬進城裏生活,還能在城裏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樓房,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好的事。”李娟激動地説,“自從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我感覺生活越來越幸福了,娃就近上學,我爸也能像城裏老頭一樣,早晚在公園跳廣場舞。”説起搬遷後的生活,李娟滿臉笑容。她説,搬到城裏後,她跟老公開始自主創業,在市中心開了一家涼菜店,生意很不錯。

    近年來,臨渭區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頭號工程”,採取“整體搬遷、梯度安置、融合發展、穩步有序”的方法推進,先後確定雨露社區、陽光社區、雙創家園社區和向陽社區4個集中安置點,搬遷貧困群眾2535戶10144人。社區配套建設幼兒園、學校、醫療室、休閒廣場、商業街區、服務中心等,做到學生上學、看病就醫、生活購物、娛樂休閒、上班就業、便民服務“六不出社區”。探索“先業後搬”模式,按照“先業後搬、搬脫同步”的思路,以“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配套産業建設促進創業就業、優惠政策鼓勵貧困戶創業就業”為出發點,在搬遷社區周邊配建了旅遊景區、農業園區、扶貧車間、標準化廠房、創業孵化基地等,幫助有勞動能力的2361戶搬遷群眾實現了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雙創家園社區成為移民搬遷與新型城鎮緊密結合的典型社區,先後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被陜西省評為“雙示範體系重點建設基地”。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關中片區觀摩會先後在臨渭區召開,臨渭區移民搬遷工作榮獲2019年度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我們搬下來後,娃在雙創社區的學校裏上學,我在家裏照顧生病老人,因為家裏負擔太重,社區幹部介紹我來扶貧襪子廠上班,收入也不錯,不僅照顧了家庭,而且接送孩子上學就算耽誤了工時,可以加班補回來,比起外出打工,在這裡強多了。”在臨渭區閻村鎮雙創社區襪子加工廠裏,29歲的移民搬遷戶張小紅正在忙碌著,她一邊檢查,一邊或穿線、拉線、剪線。“現在是試用期,每月工資1500元,轉正後工資按件計,幹得越多工資越高。”她開心地講著搬遷後的新生活。

    像李娟張濤夫婦、張小紅一樣,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在這幾年時間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脫貧攻堅大背景下自己生活的巨大變化。

    “有的貧困戶有創業的激情和能力,有的貧困戶希望能在家門口就業解決溫飽,我們根據不同情況,精準施策,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臨渭區扶貧辦負責人張斌介紹,從去年開始,臨渭區以發展“扶貧車間”為突破口,積極引導企業創建扶貧車間,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富一方”的産業扶貧格局,用“小車間”來撬動“大扶貧”。

    打攻堅戰,實打才有勝算;啃硬骨頭,實幹方能破局。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是擺脫絕對貧困的標誌,臨渭區部署開展脫貧攻堅問題整改清零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集中力量解決貧困村基礎設施、教育、文化、衛生等短板弱項,實現了全區建檔立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無失學、輟學學生,消除區、鎮、村三級醫療機構“空白點”,基本醫療有保障全部達標,農村危房動態全面清零,全區行政村均達到硬化道路村村通,飲水安全普及率達100%,落實農村低保、特困供養、殘疾人“兩項補貼”、臨時救助等救助金3.43億元,實現了貧困群眾“應兜盡兜、應保盡保”。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使越來越多貧困群眾打破基礎條件的桎梏,闊步走在致富路上。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臨渭區消除絕對貧困在即,那麼如何解決相對貧困,在新一輪與貧困的鬥爭中,如何實現有品質的突破?

    臨渭區主管扶貧工作的副區長張佔權説:“在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基礎上,我們不斷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做強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鄉村顏值,為鄉村振興開好頭、起好步,真正讓鄉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一幕幕激蕩的畫面,一組組精彩的數據,天道酬勤,臨渭區幹群萬眾一心,以如椽大筆飽蘸深情,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的精彩篇章!( 記者 李亞曉 通訊員 王秋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