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2021-01-04 10:12:5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半坡遺址前廳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半坡遺址保護大廳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西安半坡博物館“半坡姑娘”雕塑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鹿紋彩陶盆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骨針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變體魚紋彩陶盆 本報記者 李妮攝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指甲紋陶罐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 何宇攝

【中首 圖】一方水土 萌動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館能看到什麼

  半景畫

  從西到東,渭河由甘肅渭源縣鳥鼠山奔向黃河的懷抱,千萬年來,濤聲不息。渭河在歲月深處流淌,看風雲變幻、斗轉星移。在渭河支流浐河的東岸,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豐産。人類文明的童年故事,就書寫在這方熱土之上。

  在渭河的見證下,半坡人營建的聚落茁壯成長。勤勞智慧的半坡人在彩陶上畫出人面魚紋,告訴來者:他們是大河的兒女,他們創造的文明是大河文明。渭河的波光浪影裏,閃爍著萌動的文明之光。

  “穿越”六千年 看半坡人的一天

  2020年12月29日,西安半坡博物館裏的遊客往來穿行,徜徉在骨針、尖底瓶、石斧、甑等一件件展品之間。這些珍貴的文物跨越六千多年的時光,向人們傳達半坡時期史前文化的聲聲迴響,講述早期中華文明在渭河臂彎裏的成長故事。博物館展廳裏的一組蠟像,還原了半坡人的生活圖景,喚起人們對先民的想像。

  那是六千多年前的一個清晨,白鹿垣下,古木參天,流水潺潺。一縷陽光喚醒了安寧靜謐的半坡村,遠處的空山鳥鳴被半坡村的喧囂人聲覆蓋,全新的一天開始了!半坡村的女人們身著麻衣走向附近的農田,田野中的粟米長勢喜人;村邊的林子裏時不時有獐子、斑鹿一閃而過,村裏的男人們帶好弓箭、石矛、石索,“全副武裝”前往林子中佈下羅網,等著獵物前來撞個滿懷,好讓村裏人飽餐一頓;年幼的孩童走向低矮的灌木,採摘酸甜可口的漿果;也有人前往河邊,半蹲在浐河的河灘裏,挑揀可用的石頭進行打磨,製造工具;遊魚躍出河面,半坡人掏出骨質魚鉤,躍躍欲試……辛勤勞動的號子、追趕獵物的呼喝、孩童玩耍的嬉鬧聲交織在一起。

  待到太陽西沉,女人們放下農具,用尖底瓶去浐河邊取水,把水倒進陶甑裏,生火蒸粟。村莊裏次第升起的炊煙和天邊的絢麗晚霞向孩童們傳遞歸家的信號,一捧捧漿果被他們帶回家。再晚些時候,月亮升起,男人們也扛著獵物回來。村中巨大的房子邊上,灶坑燃燒的火焰中彌散著鹿肉炙烤的香氣。在氏族首領的主持下,半坡人在互相議論著今天的收成和明天的打算。月亮升上中天,半坡人和他們的村莊,在河流的水聲中,進入新一輪的沉寂。

  “半坡人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其實蘊藏著很多重大的考古成果。”西安半坡博物館講解員王阿婷指向面前一枚似乎不太起眼的骨針説,“這枚骨針在六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後穿線的孔仍然清晰可見,即便和今天人們使用的鋼針放在一起,除了質料的不同外,很難找出差別。”

  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用手邊的工具,試圖通過打磨的方式,製作一枚類似的骨針,結果花費了8個小時。工作人員説,目前,對於使用石質工具的半坡人如何在直徑不足3毫米的骨針上鑽出如此細小的針孔,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定論。

  《莊子·盜跖》中記載:“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半坡人,以血緣為紐帶,以女性為中心,依賴氏族,過著原始公有制生活,世世代代生長於此、勞動於此、創造於此。在原始農業經濟下,維持氏族生活的重擔落在婦女身上,她們農耕、制陶、紡織、縫紉,為氏族的興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成為維繫母系氏族社會的支柱,這正是繁榮的半坡母系氏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

  與半坡人的心靈對話

  “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著名學者郭沫若如是描述半坡遺址中出土的彩陶。

  燒制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半坡聚落居住區的東面是集體制陶區,在這裡,半坡人借助土與火創造出大量式樣繁複的圖案——千余件陶器中,竟沒有一件圖案是完全一樣的。簡單的線條層層疊疊,幾何圖案如夢似幻,勾勒出半坡人獨特的審美取向,訴説著他們還不曾被後人破譯的宗教密碼。

  均勻流暢的波浪線條,從上到下看,好似盛開的花朵;寥寥幾筆,陶盆中的小鹿紋似乎有了生命,如若再讓它還原到制陶時旋轉的狀態,盆中的小鹿便像是奔跑起來一般。更為常見的魚紋,是半坡陶器中的常見主題,貫穿了半坡文化的始終。有學者認為,在原始社會,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不是純藝術的目的,而是受當時的生産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審美觀念的制約,在生産力水準很低的新石器時代,只有有利於人們生存,能夠增強氏族的集體感和維護共同利益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美的。因而,西安半坡博物館工作人員認為,魚紋代表著當時社會集團的圖騰。

  最受人們熱議的是畫在陶器上的人面魚紋紋飾。這一紋飾,在半坡文化的多個遺址,包括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西鄉何家灣等遺址中都發現過,但是半坡遺址發現得最多,也最精彩。截至目前,關於人面魚紋的含義,先後出現過二十多種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沒有一種解釋得到人們的一致認可。其中相對為人們所認可的解釋有“氏族圖騰説”“祖先形象説”“權力象徵説”“巫師面具説”等。

  雖然對這些符號的意義目前還沒有完全認識,但原始先民們使用各種不同的簡單符號,用以標記他們對一定客觀事物的認識則是確切無疑的。在陜西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共發現了52種270個刻畫符號,其中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佔242個。

  半坡彩陶藝術雖産生於遙遠的上古時期,卻洋溢著青春活力。半坡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是研究中國文字起源的珍貴科學資料,我們的祖先半坡先民們對中國文化史的卓越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半坡氏族的人們用童稚般天真的目光,好奇地觀察著和認識著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通過彩繪紋樣和器物造型相結合的彩陶藝術,我們仿佛可以與半坡人進行一場更深入的對話,可以對他們的文化特徵和精神世界一窺究竟。

  文明之光生生不息

  20世紀50年代,正值新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古城西安灞橋區的一片農田被規劃建成西北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1953年初,修建紡織廠專用鐵路線的路基時,轟鳴的推土機在半坡村北緣地段鏟開了沉寂六千多年歲月的黃色土地,許許多多瓶瓶罐罐裸露出來,震驚了全國。

  西安半坡博物館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遺址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蘇東海曾評價説:“那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半坡遺址博物館那樣,建造那麼宏偉的大廳把部落遺址科學地涵蓋起來,從而開創了把博物館與遺址環境融為一體之先河。”事實上,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急需大量建設資金的情況下,這並非易事。

  而今天,當人們走進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博物館大門,看到館內院中聳立的半坡姑娘石雕,讓人們産生了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情趣。

  珍愛自己歷史的民族,才能永駐歷史文化之光,輝耀世界民族之林。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半坡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館開展“史前工場”青少年文化體驗活動。在這裡,同學們可以利用純天然、未加任何助燃材料的木料和火絨感受最原始的“鑽木取火”;可以幾人一同學習半坡人如何搭建起原始房屋;可以體驗神奇的半坡尖底瓶怎麼盛滿水後在水中直立;可以親手製作一枚陶塤,體驗遠古時期人們做陶器的過程……體驗一番過後,有學生感慨:“先民的智慧令我們驚嘆,我們如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雛形。”也有學生家長笑談:“體驗一番下來,野外求生從此不再難。”

  慕名而來參觀半坡博物館的遊客王小瑩,在返程途中發了一條信息到朋友圈:“六千多年前,黃河流域支流河畔,有一個古老的母系氏族部落,因發現于現在的半坡村被稱之為半坡原始居民。半坡人是出色的樂者,他們有著風靡古樂圈的吹奏樂器——陶塤;半坡人是出色的工匠,國家博物館文物中的‘大明星’——人面魚紋彩陶盆,出自他們之手;半坡人是出色的語言學家,他們設計出的刻畫符號,比甲骨文還早了三千年!我為自己是半坡人的後人而感到驕傲。”(記者 李妮 何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