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橫山區:數載汗水林成海 人勤山青滿眼綠
2021-03-13 19:10:56來源:中國網編輯:王菲責編:宋殊君

  北部沙地樟子松繁茂成林、抵擋沙漠侵襲,中部蘆河、無定河流域稻穀飄香、飛鳥嬉戲,南部山區林草蔥翠、野生動物遍地。

  橫山古稱懷遠,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明長城腳下、無定河中游,這裡曾經“沃野千里、牛羊塞道”,後來一度成為“四望黃沙、不産五穀”的不毛之地,再後來歷經數載綠色接力,一個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美好家園正在形成。

  樟子松人工造林縣區、市級天然臭柏保護區、省級無定河濕地保護區……一個個硬性標簽印證了橫山生態建設的新篇章,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橫山基本建成了以防護林為主的森林生態體系,也贏得了“國家生態建設重點縣”“全國樟子松造林示範縣”“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三北防護林建設先進集體”的美譽。

  守著青山“賺金山”

  在橫山區雷龍灣鎮永忠村,當地村民利用混交林帶中的紫穗槐發展養殖業,全村養羊7500多只,戶均60多只。放到過去,這樣大規模的羊子養殖,肯定會造成草場“三化”,而如今人們一邊積極造林種草治沙,一邊大力發展羊子舍飼養殖,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多年來,橫山區把治沙造林與發展畜牧業相結合,通過積極培育草源、發展羊産業,探索實踐出了以林養牧、以牧促林、林牧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在橫山北部荒沙區,利用營造成功的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帶,可以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南部山區,檸條、紫穗槐、花棒、沙打旺種植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同時,也滿足了山區群眾舍飼養羊的飼草需求,不少群眾還通過養羊走上致富道路,養殖收入佔到沙區群眾總收入的70%以上。

  在橫山中部無定河河道地區則又是另一番景象。劃定保護區、成立濕地保護工作站等一系列治河“大動作”不斷,原先撂荒的鹽鹼地變身豐收的水稻田,水環境的改善還吸引了白天鵝等大量候鳥前來“打卡”,稻浪滾滾、候鳥蹁躚的美景令人心馳神往、讚嘆不已。

  讓自然環境綠意盎然,又通過適度地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林牧漁大發展,實現“沙害變沙利、治沙亦治窮”的華麗轉變。守著青山“賺票子”,在橫山區從理想變成了現實。

  數載接力“黃沙”成海

  今天的橫山“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幾十年前卻不是這個樣子。

  在橫山區雷龍灣鎮哈兔灣村村支部書記馮永兵的記憶中,兒時的村子林草稀少,一颳風天色昏黃不清,地上、空中雜物亂飛,村民苦不堪言。

  四望黃沙、不産五穀,是橫山當時一些地方的真實寫照。為此,橫山堅持不懈地開展造林綠化,綠色的接力一代傳承一代。

  最早開始時為群眾自發性的零星栽植,樹種以楊、柳、榆、桃、杏、梨等為主,且大多分佈在蘆河川、無定河和黑木頭河的沿河兩岸、山坡溝渠、村莊道路和房前屋後。

  借助中省專項政策機遇,全區林業建設開始逐年加快,全國林業六大工程中三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在橫山實施。近十年來,隨著“一綠”行動的加碼推進,全區部署安排了樟子松基地建設、千里綠色長廊綠化、大沙遠沙飛播造林、河流渠道農田林網綠化、城鄉綠化、環榆林城防護林帶建設、林業産業建設、能源企業綠化等“八大綠化工程”,一時間橫山大地綠染山川滿眼綠,置身其中令人神清氣爽,心靜怡然。

  在樹種設計中,樟子松絕對是橫山造林綠化的“頭號功臣”。從2013年開始,橫山區在原有樟子松林的基礎上,採用承包造林方式,使常綠樹種樟子松造林就達到了40萬畝。如今,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牢牢地盤踞在沙漠中,成為治沙的最佳植物生態體系。“橫山區樟子松造林規模大、效果好,橫山的造林成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了貢獻。”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主席和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曾高度評價橫山樟子松防護林工程的成功實施。

  不忘初心續寫綠色傳奇

  一條條綠色林帶橫亙其中、一座座荒沙荒山披上綠裝,一個個沙漠裸露地塊作為“硬骨頭”被啃掉……橫山位於毛烏素沙地南緣與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的過渡地帶上,截至目前,全區林業用地430萬畝,現有林木保存面積260萬畝,其中有林地40萬畝、疏林地9.6萬畝、灌木林地179.5萬畝、苗圃地0.6萬畝、宜林地204.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4624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4.2%。全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65萬畝,飛播造林49.5萬畝,封山育林9萬畝,天保資源管護79萬畝,義務植樹1000萬株。

  至此,“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洪水肆虐,溝壑嗚咽”的景象早已不見,沙進人退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轉,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而隨著森林植被恢復,橫山境內河流含沙量逐漸下降,揚沙天氣逐年減少,沙區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又頻繁出沒,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治理與開發並舉,長遠利益、眼前利益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結合……今後,橫山將堅持“生態經濟共贏、人與自然和諧、山水城林相融、城市與農村互動”的生態建設新模式,繼續執行南治土、北治沙、中治河戰略,力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其中,北部風沙區的荒漠全面治理,基本消滅本區境內的沙塵源頭,同時建成喬、灌、草結合,四季常青,效益穩定的防護林體系。南部山區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加大封山育林和封山禁牧力度,進一步緩減嚴重的水土流失,並取得階段性成果。河流川道區基本實現農田、道路的林網化以及村莊、街道的美化綠化。(武子云 通訊員 李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