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時代接力棒 踐行西遷精神 繼續書寫知識報國的光榮與夢想
2021-04-28 09:18:41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中首 陜西  圖】接過時代接力棒 踐行西遷精神 繼續書寫知識報國的光榮與夢想

  交大西遷博物館(資料圖片)

【中首 陜西  圖】接過時代接力棒 踐行西遷精神 繼續書寫知識報國的光榮與夢想

  西遷老教授漫步西安交大校園內梧桐道(資料圖片)

【中首 陜西  圖】接過時代接力棒 踐行西遷精神 繼續書寫知識報國的光榮與夢想

  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在創新港舉行“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啟動大會。(資料圖片)

  走!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6年8月10日,一趟列車從上海開出。交大教職工和學生打起背包,舍小家顧大家,從黃浦江畔遷到渭水之濱。遷校65年來,他們紮根西部,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與此同時,還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西遷改變了中國西部的高等教育格局,為西部發展振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西遷精神”,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師生把國家和民族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責任,書寫知識報國的光榮與夢想。

  時光荏苒,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了交大西遷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勉勵廣大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歷久彌新、薪火相傳,如今“西遷精神”仍閃耀著熠熠生輝的時代光芒。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撫今追昔,“西遷精神”和它背後的故事依然讓人熱血沸騰,也繼續激勵和鼓舞著更多知識分子,用愛國、奮鬥、創新,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支援西北 青春與熱血鑄就“西遷精神”豐碑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工業建設方興未艾。在嚴峻的時代背景下,當時的中國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工業部署,二是人才力量。1955年4月,出於工業建設和國家安全的考慮,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的決定。

  一場浩浩蕩蕩的西遷開始了。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交通大學奏響了西遷的號角,熱血沸騰的交大師生義無反顧地登上西行列車,從繁華的黃浦江畔大上海,一路向西,西遷至十三朝古都西安。在大西北拓荒開墾,辛勤耕耘,開始書寫西安交通大學的輝煌歲月。

  西遷過程中,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築成了“西遷精神”豐碑。

  遷校時彭康校長已經55歲,為了支援西北建設,他率先垂范,親自踏勘校址,領導遷校,率領交大師生來到西北這片黃土地上繼續奮鬥。

  顧崇銜教授為西遷放棄了用三根金條在上海買的房子,全家西遷。陳大燮,我國著名的熱工專家,響應西遷,義無反顧偕妻奔赴西安,由他創建的熱工教學團隊,一直是國家的優秀教學團隊。

  鐘兆林,著名電機工程學家,被譽為“中國電機之父”,聽説西遷後踴躍報名,賣掉上海的住宅,首批奔赴西安。沈尚賢,我國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領域的奠基者,不僅自己西遷,還勸説妹妹、妹夫和自己一道去西安……

  在當時的交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哪有事業,哪有愛,哪就有家。”他們中的許多人,原本祖祖輩輩生活在上海,有著相對不錯的生活。西行,就意味著放棄這一切,從頭來過。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和信念,讓這些交大人毅然決然作出了西遷的決定?答案或許早已寫在西遷專列的車票上,“向科學進軍,支援大西北!”

  “今天回顧西遷歷史,讓我們格外自豪的是,當年的交大黨組織和師生員工準確領會中央精神,胸懷社會主義建設大局,對黨和人民的號召做出了無愧於時代的響亮回答。”西安交大校史專家,檔案館、博物館原館長賈箭鳴表示,“西遷集中體現的廣大黨員和師生員工愛國奮鬥的情懷,展現出一幅幅當代知識分子聽黨話跟黨走,義無反顧開拓奉獻的壯麗畫卷。”

  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

  “西遷精神”滋養家國情懷

  “交大西遷博物館承載著交通大學西遷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西安交大學子胡佳琛説:“從二樓那張‘西遷專列’的車票上,我仿佛看到了65年前,一批批交大的師生,乘坐西遷專列、紮根荒蕪西北、投身祖國建設的情景,讀出了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主義精神!”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在黨和國家的戰略發展需要大學的支持與幫助時,“西遷精神”在聽黨一聲令下的舉校大搬遷中發酵起來。從黃浦江畔遷到渭水之濱,無數西遷師生紮根西部,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胸懷大局、聽黨指揮、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成為了高等教育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第一感覺西安確實比較落後,路都是土路,房子很矮小,不像上海到處是高樓大廈。”根據西遷老教授們的回憶,1956年8月,初到西安,師生員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來西安前想像到的要多得多,很多副食品、生活日用品和一些必要的教學用具等供應都很困難。那時校園內的道路還正在鋪設,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學生從宿舍生活區到教學區上課往返都要走用竹竿和竹片搭成的“浮橋”。

  儘管如此,交大人始終秉持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困境中求突破,在逆境中求新機。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和繁重的建校任務,他們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學生的培養,沒有降低對青年教師的要求,更沒有放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

  西遷過程中,沒有中斷任何教學,也沒有遲滯一屆招生。在當年的交大校園,教職員工忘我拼搏、苦幹實幹蔚然成風。在彭康校長的帶領下,大家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張鴻副校長親自主講高等數學,指導青年教師。彭康校長、蘇莊副校長經常到教室檢查聽課,教師、實驗人員本著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千方百計進一步開拓校內外實習實驗基地和支援地方工農業。

  “西遷人”用他們的熱血、青春與智慧開始一步步實現國家建設大西北的宏偉藍圖。如今,西安交大已經成為涵蓋理、工、醫、經、管、文、法、哲、藝等9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國內外知名大學,涌現出了一批在國內外知名的院士、科學家、專家、學者。遷校以來,創造了百餘項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創造了3000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241項獲得國家三大獎,産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應。

  “‘西遷精神’不僅激勵著交大人,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2021年4月22日,“‘西遷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學術研討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會上,人民出版社政治編輯部副編審陳佳冉説:“作為中國共産黨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遷精神’不僅是西安交大一脈承傳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新時代中國廣大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無怨無悔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

  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梁月蘭表示,“西遷精神”影響著一代代人,帶給我們奮鬥新征程的很多啟示,“要堅定信念,聽黨指揮跟黨走;要服從大局,主動融入國家戰略佈局;要尊重人才,努力營造良好氛圍,用實際行動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洪玲教授表示,從時代價值的角度來看,“西遷精神”為我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賦予了價值基礎;其次,“西遷精神”為立德鑄魂培育時代新人注入了活力;同時,“西遷精神”不斷帶動提升西部地區和“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併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一個精神動力。

  西安交大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安交大高度重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圍繞“西遷精神”,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充實和豐富黨的精神譜係研究。並將“西遷精神”作為“入學第一課”、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團支部學習的重要內容,實現全覆蓋。同時面向全校學生,建設“西遷精神”通識課程體系。將愛國奮鬥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深植學子心靈根系。

  擔負科技強國重任

  用行動詮釋“西遷精神”

  如何更好地擔負起科技強國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重任,是西安交大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65年來,西安交大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學科調整和交叉融合創新,充分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推動人才培養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特別是聚焦培養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生態系統,堅持“四個協同”,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情懷和使命。

  “‘卡脖子’卡哪,就突破哪”,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王鐵軍教授團隊參與研製的國內首臺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入選2020年央企十大“國之重器”,為實現重型燃氣輪機關鍵核心技術“從0到1”的轉變,作出了實質性重要貢獻。

  徐卓教授團隊的研發成果——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和西安交大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空間視覺團隊參與研發的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等兩項入選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在“西遷精神”的引領下,西安交大以“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陜西引擎、創新驅動平臺、智慧學鎮示範”為目標,建成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聚焦國家戰略需要,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打造新型育人平臺。

  創新港革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瞄準基礎科學、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智慧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構建重大基礎設施群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群,服務國家重大科學研究、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科技成果轉孵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破解産教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難題,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

  目前,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在加速推進“6352”工程,打造西部科技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同時,深入推進産教融合,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特區、“兩鏈”融合示範區和國際創新高地。西安交大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全球性挑戰中貢獻中國智慧。以前沿院為代表的“學術特區”活躍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前沿,打造西部開放合作新高地。

  融入靈魂寫進行動

  新時代續寫愛國奮鬥新篇章

  4月22日,西安交大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座談會之前,專家和師生代表參觀西遷博物館,重溫“西遷精神”。

  聽黨指揮跟黨走,始終服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需要,是西安交大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遵循。學校堅持“四為”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紮根西部,服務國家,産教融合,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力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

  從上世紀50年代遷校時,滿懷一腔熱血的少年到如今桃李遍天下、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從大西北缺少建功立業的知識型人才到交大55%的學生紮根西部,建設大西北,一批批後來者接過交大人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正書寫著大西北的精彩畫卷。

  “知識分子要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我和團隊將繼續奮鬥,迎接時代大考,助力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這一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作出積極貢獻。”

  陶文銓院士,18歲時作為交通大學西遷後的第一批直接到西安報到的學生,大學5年及研究生4年期間得到許多西遷前賢的熏陶。如今已入耄耋之年,面對時代新的任務,他想在有生之年繼續為國家貢獻光和熱。

  如今,“西遷精神”已成為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旗幟引領。“在千人報告廳聆聽西遷老教授潘季講述西遷的歲月,激勵著作為新一代“西遷精神”傳承者、創新港建設發展主力軍的我們,秉持精勤求學的品質,在學校建設和國家建設中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西安交大第二屆“新港—新幹—新秀”班學員説。

  “正是身邊這些最溫暖、最真實、最讓人感動的西遷故事激勵著我,現在我是學校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今年7月我們22名隊員就會到西藏、雲南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希望用微薄的力量為西部教育做出貢獻。”交大學子馬凱表示,“把‘西遷精神’融入靈魂寫進行動,未來我想選擇留在西部,勇擔使命,為國立業。”

  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西安交大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這是全體交大人共同奮鬥的結果。下一步,建立高水準人才隊伍,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局勢,勇擔時代使命,深化産教融合,加大平臺建設力度,建立創新聯合體,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國際合作,善於調用一切資源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探索大學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形態、新路徑。

  “西遷精神”背後的故事跨越時空,至今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奮鬥前行。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交大師生將在“西遷精神”的指引下,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依託,把愛國奮鬥的新篇章,繼續書寫在祖國大西北這片熱土上。(文/記者 任娜  圖/西安交通大學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