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1)》發佈: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讓城市品牌真正成為利益多贏的價值工程
2021-12-07 19:11:3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柳洪華):城市品牌既是打造城市綜合性影響力、提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有效戰略工具,也是國家品牌化的有力支撐。中國的城市品牌化實踐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興起于新世紀之初,於今正方興未艾。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城市品牌發展之路必將是高品質發展之路。

  12月7日,地區品牌影響力報告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地區品牌影響力課題組完成的《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1):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發佈。該報告由主辦方與國際在線聯合發佈。

  《報告》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增強自身可持續內生動能的重大戰略調整和戰略選擇,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在各層面、各領域的調適和變革,地區品牌影響力建設也應確立其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的思維。因此,對於未來我國城市品牌、區域品牌發展的思考,《報告》提出了公共政策安排、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構和提升等6點展望和建議。

城市品牌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展望和建議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1207171712

會議現場 攝影 唐薇

  增加城市品牌政策

  城市品牌化作為公共決策,具有不可回避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然而,當前我國城市品牌建設仍存在很大的自發性和隨意性,公共政策供給也普遍匱乏。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品牌建設離不開地區公共政策的支持和保障,這其中包括了立法、城市規劃、財政支持政策、稅收鼓勵政策以及各種協調機制的政策安排等。

  《報告》指出,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品牌建設的公共政策供給更要進行擴展和深化。首先,政策的針對性和協同性不應僅局限于城市自身,視野應涵蓋城市品牌與城市群、省域、都市圈及所轄縣市鄉鎮的品牌網絡化合作;其次,應制定多種形式的激勵政策,鼓勵相關行動者在推進“雙招雙引”、促進文旅融合、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宜居宜業及深化城鄉融合等重點領域中彰顯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充分發揮品牌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助推器作用。

  提升城市品牌治理

  當前,城市品牌建設仍然存在有口號無傳播、有規劃無管理的現象,城市發展戰略目標與城市品牌目標的匹配仍不夠清晰,品牌建設盲目發力、傳播追求短期效應。城市品牌影響力結構失衡的背後,是城市品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缺陷。

  《報告》認為,推進城市品牌建設需要有全市、全域和全局的戰略思維,我國城市應制定城市品牌建設專項規劃,用品牌語言重構城市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並以此作為品牌建設的抓手;在規劃、建設、宣傳和管理構成的品牌工作鏈條中,將城市品牌工作的重點落在建設環節;織密城市品牌的治理體系網絡,廣泛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參與;鼓勵城市品牌治理網絡體系成員的有序參與和表達,定期檢視城市品牌建設的績效與得失並及時調整改進,助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增強城市品牌韌性

  城市韌性是城市發展的安全風險底線,也是構築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主題。面對“十四五”期間建設韌性城市的要求,各地需在發展建設中向文化、經濟、社會、環境、形象等各領域導入韌性“成分”,進而增強城市品牌韌性。

  《報告》認為,我國城市應進一步強化城市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的氛圍,開創以文化為內驅力的城市發展模式,讓城市文化築起城市韌性的精神支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城市發展新動能,以增強産業鏈韌性和企業發展韌性來提升城市的經濟發展韌性;通過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政策體系等措施,提升社會包容度、和諧度和參與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

  此外,我國城市還應結合“雙碳”行動,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生佈局”,提升城市的環境韌性;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動態監測與及時反饋,更好的發掘城市品牌形象的資源、機遇和新的價值點,提升城市的形象韌性。

《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1)》發佈: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讓城市品牌真正成為利益多贏的價值工程_fororder_WechatIMG3331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産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彥發佈《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1):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攝影 唐薇

  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

  近年來,以“網紅城市”為代表的城市品牌,“裂變效應”往往始於文化旅遊領域。然而在文旅融合發展下,文化品牌發展的穩定性不足,旅遊同質化競爭頑疾仍然突出,文化品牌與旅遊品牌“相得益彰”的局面仍需強化。

  《報告》指出,未來我國城市應進一步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在旅遊産品創新和旅遊服務拓展中的價值生態,圍繞非遺文化、文化節會、文化産品乃至文化價值精神開發旅遊休閒消費新場景,或將其有機植入到旅遊休閒的消費場景之中,同時通過有關各界搭建共同探索和協同努力的新機制,不斷推進文旅融合進程。

  打造營商環境品牌

  當前,各地已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中心工作之一併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營商環境的品牌意識和建設經驗尚待提升。

  營商環境品牌(投資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子品牌。各地要在做好放管服、提升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規定動作的同時,著力推動一個並行匹配的品牌建設議程。其中,借助已經形成的城市標簽的品牌資産,更好地打造城市營商環境品牌是一個重要思路。

  《報告》建議,我國城市應加強城市標簽和城市品牌定位的關聯;做好價值延伸,注重發掘城市標簽、城市IP背後的價值資源;做好典型場景塑造,圍繞城市標簽,打造城市的典型場景。此外,營商環境品牌與城市的文化品牌、旅遊品牌和宜居品牌密切相關,應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底蘊、文化氛圍的優勢和特色、旅遊和休閒的優勢和特色、人居方面的公共服務和環境特色,構建招商引資的立體優勢體系,塑造更有吸引力的營商品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城市品牌是市民共享的城市無形資産,它來源於城市的世代累積和當代創造,服務於市民福祉的提升。城市品牌建設就是一種以人的需求為中心的城市建設模式,努力達成城市文化、城市旅遊、城市營商環境、城市宜居環境和城市形象傳播的緊密聯動,進而推動城市品牌邁向協同、均衡的高品質發展。因此,城市品牌建設是城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模式的重要路徑。

  《報告》指出,未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進程中,我國城市應將城市品牌的“人民城市”價值理性更多地注入到品牌方法的工具理性之中,讓城市品牌真正成為利益多贏的價值工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