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訊 地鐵作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古城人民生活出行的重要“伴侶”,每一條線路的建設都牽動著市民的心。從2011年開通運營第一條地鐵,到2021年8線聯運259公里,再到2025年建成12條地鐵線路,運營里程達到422公里的壯闊圖景……今年,西安正迅速織就一張內暢外聯、八方通達的軌道交通線網,在建7條地鐵線路,達163公里運營里程。未來,在軌道交通的高效聯通下,西安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將從近鄰變成“緊鄰”,從個體融成“一體”。大幕拉開,揚帆起航,軌道上的西安都市圈,來了!
“北跨西融”軌道交通網絡拉緊都市圈城市
《西安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明確,西安將穩步推進城市軌道交通三期建設,適時啟動第四期建設規劃,以“棋盤+環+放射”地鐵線網格局,打造軌道上的西安都市圈快速通勤網。
3月26日7時許,記者駕車從西安科技路出發,沿西興高速趕往位於咸陽彩虹北路的地鐵1號線三期珠泉路停車場施工現場,避開了高峰時段和易堵路段,33公里的雙城穿行仍花費了1個小時,若搭乘公交車則需用時約2小時20分。待地鐵1號線三期開通後,從咸陽秦都區到西安西大門後衛寨用時將不超過30分鐘。
“體溫正常!請通過!”在項目工地入口處,記者與工友們一起排隊測量體溫,掃碼並出示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後,穿過人臉識別閘機、爬坡走入珠泉路停車場施工的核心功能區——運用庫,這裡將是地鐵電客車檢修、保養及維護的地方。放眼望去,開闊的工地上大型鑽機正在打樁、多輛挖機有序出土,工友們正在“深坑”中徒手綁扎鋼筋……佔地100多畝的停車場上,被劃分出8個區域,有綜合樓、運用庫、牽引變電所、洗車庫、區間跟隨所、動態檢測棚等。除了綜合樓已初具雛形、正在進行封頂後的二次結構作業外,其餘單體建築正在進行土石方作業和主體混凝土結構施工。
結實的身子,黝黑的皮膚,粗獷的外表下卻有一顆細膩的心,剛滿30歲卻比同齡人更成熟穩重,這是地鐵1號線三期珠泉路停車場的普工侯英強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今年是他參與西安地鐵建設的第四個年頭,受疫情影響從2021年11月至今,他都沒能回渭南蒲城縣探望家人。堅守建設一線,像侯英強一樣的普工們,平日除了平整場地、開挖基坑與管溝、路基填築外,還要為不同工種的大工打下手。
雨後泥土鬆軟,跟隨侯英強的腳步,記者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下深2.5米,長58米,寬2.2米的電纜溝槽內,經過放線定位、打墊層等工序後,侯英強要在大工們搭好的一根根豎著的彎頭鋼筋上,每隔15公分用扎絲橫著再固定一根較細的鋼筋,以確保澆築混凝土時鋼筋不移位。幹起活來的侯英強一絲不茍,左手扶著兩根鋼筋的交點,右手用帶扳口的小撬棍,一勾一轉,五六秒鐘就能綁好一個節點。由於該部分工藝需要“滿扎”,在這條溝槽裏侯英強要重復這樣的動作1500余次。
“我們普工就是啥都要幹、啥都要會,工地上大家都是難兄難弟,看見誰有活沒幹完都會互相幫一把,只要你想學手藝技術,熟練的老師傅們也都願意教。我以前只會抹平混凝土出苦力,現在我能使用水準儀、能焊接鋼筋,還能讀懂鋼筋綁扎的施工圖紙……”侯師傅如數家珍般地説起自己在工地的成長。“在修地鐵的過程中,我還想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從普工幹成大工,學好技術多賺一些錢,改善兩個孩子的生活條件”。
截至目前,西安地鐵1號線三期共設7座車站,已有5座車站主體結構封頂,2座車站進行主體結構施工;珠泉路停車場出入線區間已順利貫通,二襯結構已完成90%,單體建築進入結構施工階段。與此同時,地鐵三期建設規劃的2號線二期、8號線、10號線一期、15號線一期、16號線一期全面進入大幹階段,我市軌道交通線網加速“北跨西融”,未來“圈裏人”往返于西安都市圈城市之間將更暢達便捷。
“交通破界”線網延伸讓雙城生活從容切換
從西安到咸陽,到底有多遠?晚唐詩人李商隱曾給出答案“京華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陽見夕陽”。如今,這兩座近鄰城市的時空距離,隨著西安地鐵1號線不斷向西延伸,而被一次次地拉近……東起紡織城站,一路向西駛出後衛寨站,沿著世紀大道前進,直至灃河森林公園站。未來,這條“地下鐵龍”還將貫通西安與咸陽的中心區,讓這兩座城市加速融合。
3月25日清晨天濛濛亮,家住在咸陽的張文斌被鬧鈴叫醒,穿衣、簡單洗漱完畢,距離出門上班的時間還有富餘,他不慌不忙地準備起一家人的早點。2019年9月26日,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開通後,張文斌的“雙城生活”終於慢了下來。
在此之前,他都活在一張標準的出行時刻表裏,一分鐘都不能耽擱。工作日6:20齣門,先從世紀大道搭59路公交車至後衛寨,再換乘地鐵至高鐵新城上班。運氣好的話,單程通勤時間能控制在1個半小時內。“早高峰從咸陽去西安的人不少,別看我住的地方離後衛寨只要3站路,但途經這裡的公交車都是越往終點站開人越滿,經常等到車了,卻坐不上。”張文斌告訴記者,地鐵1號線二期開通後,從家至單位僅需1個小時左右,沒有了通勤的壓力,他能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同樣是“雙城生活”,周徵的通勤路,相對沒有那麼緊迫。1991年出生的他,是西北工業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5+2”是他日常生活的模式,周內五天在學校做科研,週末兩天返回咸陽與妻兒團聚。“本科期間,從咸陽到學校只能坐公交車或大巴車,現在選擇豐富多了,可以從灃河森林公園坐1號線,也可以從翱翔小鎮坐5號線,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讓‘雙城生活’的通勤族,感受到了西安和咸陽‘零距離’的親近感。”周徵説道,我家就住在中華西路站附近,盼望著地鐵1號線三期早日開到“家門口”。
此外,西安地鐵9號線開通也拉近了臨潼副中心與西安主城區之間的距離。申涵,是西安歐亞學院的一名體育教師,相對於城市生活的喧鬧與嘈雜,臨潼的風景更令他愜意。“2015年,我就定居在臨潼了,那會兒每週回趟家特別不方便,沒有地鐵,我只好帶著兩個孩子坐公交車回去,手裏不拿東西都擠得夠嗆。”申涵回憶道,隨著地鐵9號線開通,將他原本2個多小時的車程縮短了一半還多。今年3月,9號線首班車時間提前至6:00,讓臨潼區通勤一族出行更加方便。
2018年,申涵利用寒暑假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學的在職研究生,他前行的腳步又多了一個坐標——西安創新港。“乘坐學校大巴從興慶校區開到創新港就要花費大半天時間,因此我和導師交流的時間減少了很多,這個情況在地鐵5號線開通後得到了改變。”申涵説,再也不擔心住得遠了,不論是上下班還是外出學習、購物,有了地鐵去哪兒都方便。
隨著西安市軌道交通線網不斷延伸,城市承載力也在不斷提升,軌道上的“朋友圈”將不斷擴充,在西鹹一體化、西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 “咸陽⇌西安⇌渭河兩岸(高陵)”的居民流動也將越來越頻繁。每天,他們搭乘地鐵頻繁穿越城市邊界,在“雙城生活”的從容節奏中,追逐著夢想與希望。
“智慧出行”立體樞紐無縫換乘出行更暢達
智慧安檢、智慧照明、一鍵開關站、人臉識別乘車、智慧客服中心、客流監測預警系統……隨著西安地鐵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推進以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技術在西安軌道交通上的應用和實踐,讓智慧型地鐵走入市民的生活,西安“智慧交通”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更“聰明”的地鐵,也更有“人情味”。在西安地鐵6號線郭杜西站,有一位特殊的站務員“青青”。作為智慧雲站務員,“青青”結合了人工智能與虛擬真人形象,兼具觸摸螢幕操作和語音交流操作模式。對於乘客提出的問題,智慧雲站務員會自動判斷語義,並定位到對應的業務介面,為市民答疑解惑;國內首條全線智慧城軌項目——地鐵14號線,車站採用了全電子導向系統、電客車裝有電子屏蔽門顯示屏,它們展示了每列車廂擁擠度,電扶梯、衛生間與換乘樓梯所在位置,使導乘、導覽直觀明瞭……地鐵出行場景的智慧化升級,給乘客提供更豐富週到的人性化服務。
據市軌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康佐介紹,地鐵三期規劃建設將全面推廣雲平臺、智慧車站應用,廣泛使用智慧運維繫統等,其中全自動運行系統作為先進的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技術,將提高核心設備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解決了運營負荷巨大、運行安全和運營成本等各種問題,是近年來全國軌道交通建設的技術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的地鐵8、15、16等線路,將採取全自動運行技術,推動我市智慧型地鐵跨越式發展。
綜合交通樞紐的落地,讓西安火車站煥新啟航。由西安市軌道集團負責建設的古都新會客廳——丹鳳門廣場綜合交通樞紐,于2021年5月31日部分開通。該樞紐分為地下五層,設有鐵路、地鐵、公交車、計程車與私家車的換乘接駁點,地面上部分則是面向市民開放的人行廣場,在這裡市民可實現進出站地下“無縫換乘”,有效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實現火車站旅客及大明宮遊客的快速集散。
“接手丹鳳門廣場項目後,我們發揮技術優勢,統籌謀劃、科學組織,全力加快施工進度,組織公開納諫,及時對交通接駁、導向標識、人行通道和地面慢行系統等配套設施進行優化改造,確保該項目高品質高標準開通,並順利完成了國慶大客流組織疏散及十四運火炬傳遞任務。”市軌道集團西安站發展公司郭紫榮説道。截至3月22日24時,丹鳳門廣場綜合交通樞紐開通以來累計收發旅客1512.85萬人次。
為緩解西安市內停車難、改善機動車停放秩序和環境,市軌道集團結合地鐵路線周邊實際,利用閒置用地,在地鐵1號線灑金橋站、4號線大明宮站、5號線西北工業大學站等建設了13處“P+R”平面停車場(駐車換乘停車場),以及3號線廣泰門站1處公共立體停車庫,共打造848個停車位,含69個充電車位。“我的活動範圍大多在浐灞,如果要進市中心辦事,我會開車到浐灞中心站,再換乘地鐵。”家住浐灞半島碧水瀾庭小區的市民王先生表示,每次開車到市裏找停車位令他很苦惱,“P+R”停車場促成了私家車與地鐵、公交出行的銜接,不僅讓他有了更多的出行選擇,還能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
線路和車站是地鐵建設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延伸的城市軌道項目和周邊片區開發,也引發了市民的期待與關注。作為一級開發主體,市軌道集團持續深化整合高鐵東城片區項目設計方案,已于2月8日部分開工建設。其中,地鐵5號線西安東站交通樞紐工程,位於西安高鐵東城核心區及拓展區域,將與西安東站同步建成投用。屆時,高鐵東城片區將被打造成為西安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和數字化、智慧化城市示範新區。
到2025年,西安將建成開通12條地鐵線路,運營里程達到422公里,軌道交通對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60%。縱橫交錯、奔騰不息的軌道網線,將持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促進産業鏈條的延伸,拉緊都市圈城市間的時空距離,為市民勾勒了美好出行的新畫卷,也為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沛然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