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記者 柳洪華):5月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佈會,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軍,陜西省科技廳區域創新處處長呂永衛,陜西省工信廳中小企業處處長張勇出席,介紹加速科技型企業培育、為陜西高品質發展增添動能和活力有關情況。
王軍介紹,近年來,陜西省多措並舉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積極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優質科技資源和創新服務向企業集聚,努力推動全省科技型企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2021年,陜西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1189家、增幅38.7%,數量位居全國第10位;高新技術企業8397家、增幅35.5%,連續兩年新增數超出全國增幅(18.7%)近17個百分點;首次認定瞪羚企業和潛在瞪羚企業289家;擁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2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2家;上市企業69家,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11家,位居西部地區前列。2022年一季度,3家企業接連在科創板上市,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與青睞。
“十三五”期間,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速增長的同時,各項經營指標也高速增長。2020年,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78.33萬人,實現工業總産值7556.01億元,年均增長17.56%;營業收入10989.22億元,年均增長25.25%;出口額399.90億元,年均增長15.50%;凈利潤632.02億元,年均增長24.04%;實際上繳稅額388.54億元,年均增長15.93%。陜西重汽、隆基綠能、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寶鈦集團等14家高新技術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陜西未來能源化工、西安巨子生物、西安天隆科技等9家企業年凈利潤超過10億元,成為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領頭雁”。
王軍介紹,2018年,陜西科技計劃啟動重大專項,從需求端引導科研方向,設立以重大産品、重大裝備研發,重大成果轉化、重大工藝示範為目標的課題,總預算超過12億元,實施“揭榜挂帥”“賽馬制”“領銜專家制”,支持由企業承擔或牽頭完成,在智慧製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已進入産業化階段,帶動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科技活動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結構持續優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0年,從業人員佔陜西省就業人員總數不到4%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陜西全省1/5的出口,約一半的科技創新投入和産出,成為加快陜西全省科技創新步伐、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間,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從365.61億元增長到652.03億元,年均增長15.56%;科技活動人員從13.83萬人增長到了21.81萬人,年均增長12.07%;科技活動人員中的全職人員從54.16%提升到了65.03%,呈持續上升態勢。
此外,陜西省園區載體孵化,創新活動豐富活躍。目前,陜西省建設7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8個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擁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産業基地、創新型産業集群15個,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7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17個、眾創空間278個,這些載體和園區培育了8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
西安高新區加快建設硬科技示範區,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獲批國家試點,西安連續舉辦四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成為承接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發展論壇的主陣地。“十三五”期間,隨著科技型企業數量的增長、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非常活躍,年均增幅22.76%,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8萬件,佔全省有效發明專利的51.29%。中軟國際、中國水電第三工程局、中國電建西北勘測設計院等一批大型企業科技成果産出能力強,2020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均超過10億元。小微企業專利成果産出增幅大,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長。
王軍表示,企業研發機構是企業技術創新和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平臺,是全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堅力量。陜西省研發機構數量從2016年的540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研發機構862家,增加到2020年的1091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研發機構1507家;機構研發人員從2016年的4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6.35萬人,年均增長12.25%;機構研發經費從120億元增長到238億元,年均增長18.71%。
目前,陜西省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的“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105家,共性技術研發平臺9家,創新聯合體9家,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111家;建設研發、中試、檢測平臺70余個,組建創新聯盟24個,5307台(套)科研設備和儀器納入開放共享網絡。陜西省以製造業創新中心為引領,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1家、省級405家。多層次企業創新體系逐步建立,開放、共享、高效協同的産業創新平臺基本形成,為企業後續發展提供了更優服務和保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