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仙于塞門也”之“塞門”考釋
2022-05-13 14:03:26來源:榆林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高崗

  中國百年考古,逐步揭開了古文獻中華夏民族數千年“滿天星斗”的文明發展脈絡和相伴而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展現了中國仰韶晚期至龍山時代“邦國林立”的複雜社會情景。但是,尚有一些重要人物的重要信息或模糊不清,或紛紜不休,莫衷一是。如,締造中華5000年文明的軒轅黃帝故里在何方?駕崩于何地?真身冢在何處?司馬遷《史記》及其注疏家引起的這些疑問,從漢代至明清幾千年爭議不斷。各注家引證不同文獻記載,繁徵博引,辨析不清。然歷史之爭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即軒轅黃帝興盛于何處?本文立足於軒轅黃帝統禦陜北黃土高原,引用最新資料,對有關文獻記載提出新解並考釋《漢書音義》“黃帝仙于塞門也”之“塞門”,在今榆林市靖邊縣白于山蘆河谷口之鎮靖鎮。

  “寒門”“塞門”新解

  史籍中關於軒轅黃帝的事跡解説很多,但有可靠史料的卻少之又少。司馬遷在《史記·孝武本紀》中曰:“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之後《漢書·郊祀志》引用了《史記》原文。從此,各家注《漢書》、注《史記》者紛紛發揮想像,各説各理,直至明代藏書家范欽刻本刊行的稱之為《今本竹書紀年》內注,也沒有分清關乎黃帝的關鍵詞:甘泉、明庭、寒門、塞門。

  仔細研讀《史記》原文,其實司馬遷原意是説黃帝在一個“明庭”的地方,迎接萬邦諸侯,這個“明庭”在“甘泉”“寒門”。引發後世巨大爭議的“甘泉”有兩説:一説“甘泉”在“雲陽西北九十里”(今日淳化縣,秦時置雲陽縣),漢時建有皇帝行宮甘泉宮,也是秦直道南起點。一説在“禮泉縣東北四十里”(西漢置谷口縣),此地有山名九嵕山。此兩説的地理位置皆在涇水入渭水下游處。歷史上也有第三説者,即最早注《漢書》的東漢經學家服虔、應劭有《漢書音義》行世,後失傳。而南朝裴骃在其《史記集解》中“寒門句下”説:“徐廣(南朝宋)曰:一作‘塞’。”又在該書中引《漢書音義》曰:“黃帝仙于塞門也。”“塞門”首次出現。至唐初,經學家顏師古《史記索隱》注此句,“服虔曰:黃帝升仙之處”。由此我們發現,《史記》本沒有説黃帝所仙之處,經南朝至唐幾個書注家在《史記》原意“黃帝于明庭迎接萬靈”的意思上又增加了一層“黃帝所仙之處”之意。司馬遷告訴人們“明庭”位於“寒門”。顏師古考注,“寒門”“去甘泉八十里,盛夏凜然,故曰寒門谷口也”。至此便清楚了,一是司馬遷説“明庭”在甘泉“寒門”;二是東漢服虔説“黃帝仙于塞門也”。南朝至唐及其以後各朝代的注疏家,混淆了這兩個本意,形成了幾千年“寒門”“塞門”地理之爭。其實,司馬遷之説表明,黃帝所建都城的“明庭”在涇水流域,只不過是彼黃帝,而非軒轅黃帝(黃帝族初期沿涇水流域向北發展,到軒轅黃帝時拓展至陜北黃土高原,這時距初代黃帝已經跨過兩千多年了,陜北自有軒轅黃帝的都城,文後將展開説明)。東漢注疏家服虔説的也對,表明漢代已有軒轅黃帝于明庭登仙的傳説,而這個“明庭”位於“塞門”,所以,服虔明確提出了“黃帝仙于塞門也”。那麼,“塞門”之地在何處?“塞門”在與“寒門”千里之遙的古河套長城關塞。

  靖邊長城之“塞門”

  塞門一詞,初為關塞之門,泛指長城要塞門戶,後來就變成行政設置。夏商周及其之前,華夏民族並無邊塞觀,王朝由一個政治中心向外分層衍射,有“五服”“九服”之説。自戰國始,北方的秦、趙、燕、魏開始在邊界修築長城,邊塞概念才為人們熟悉。特別是秦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連接了北邊秦趙魏燕5000余裡長城,“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但長城也是纍纍白骨堆砌,杞梁妻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悽慘故事,深入人心。漢初,國力虛弱,屢受匈奴侵擾。因而修築長城、北擊匈奴成為當時牽動社會生活的重大事件,人們對邊塞防衛之事有了真切的感受。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外用兵,開疆拓土,鞏固邊防,安定邊塞。所以,秦漢以來沿長城一線經營邊塞之舉對後世中國歷史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秦漢時,一些邊塞區域的獨特名物意象詞彙在邊塞詩中大量出現,如長城、塞門、朔方、胡地、胡風、邊月、沙漠、流沙、穹廬、駿馬等。漢代易林詩《噬嗑·比》:“沙漠北塞,絕無水泉。君子徵兇,役夫力殫。”甘肅簡牘博物館收藏的出土簡帛,多為漢時守邊私人書信,他們把邊塞戍守之地稱作“塞外”。如:“骍北尹衡叩頭:塞上誠毋它可道者……”“尹府哀小姓貧,人子久居塞外。”可見,邊塞概念在漢代已經成為人們口頭表達語。有了“邊塞”“塞上”“塞外”之稱,長城要塞之地稱作“塞門”也當自然了。

  史書可證,唐朝在陜北已有“塞門”名字的行政設置。《舊唐書·地理志》“宥州”條下:“懷德,開元二十六年,以廢塞門縣置。”《新唐書·地理志》卷三十七:“延州延安郡,縣十。有……延川……塞門……”安史之亂時,杜甫北投靈武途經延州,在今靖邊蘆子關寫下《塞蘆子》一詩,並在題下自注:“蘆子關屬夏州,北去塞門鎮一十八里。”此時塞門鎮屬夏州寧朔縣管,寧朔治所在今靖邊縣楊橋畔鎮。開元二年(714),移塞門于蘆子關南金明鎮所安置,屬延昌縣。“塞門”由縣降為鎮,由夏州遷至延州,稱為“舊塞門”“新塞門”。再由延州遷至夏州,以蘆子關為界,塞門或北面或南地,唐宋時雖遷移不定,但都處在長城南線延河蘆關道路上。而塞門地,在漢時還有“長城門”“橋門”之稱謂,直至北宋“塞門”再降為“寨”。

  南朝范曄《後漢書·段穎傳》載有段穎擊羌一事,文雲:“建寧元年(168)……夏,穎復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上。”文中所記橋門、走馬水與酈道元所撰《水經注》中有明白記敘:“(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其水東流,昔段穎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北京大學教授、歷史地理學家王北辰先生曾經到靖邊縣一帶考察秦長城遺址,他在《古橋門與秦直道考》一文中認為:“蘆河自西南而東北流,穿白于山而出,河谷兩岸崖壁陡峭,谷口兩峰夾峙,出谷既是平地,長城至此中斷如闕,形成隘口,口外即今鎮靖公社,其勢正與橋門之稱相符。蘆河谷即《東觀記》所謂之橋門谷,其谷口必即古之橋門。”王北辰進一步引《資治通鑒》胡三省注雲:“青嶺門,蓋漢上郡橋山之長城門也。”他論斷:因而可以肯定蘆河谷口在後唐時稱青嶺門,也即漢上郡之橋門。

  北宋時,宋夏在陜北長城一線戰爭頻仍,寨所反復易手,遷移無常。《宋史·郭逵傳》卷290:“二砦(塞門、安遠)之北,舊有三十六侯,且以長城嶺為界。”司馬光記述宋夏邊境守戰,多次提到“塞門”寨。“初,趙元昊既陷安遠、塞門寨,朝廷以延州堡寨多,陡分兵力,其遠不足守者悉棄之,而虜益內侵為邊患。”“金明既陷,安遠、塞門二寨在金明北……又移書塞門寨主高延德曰:‘可守則守,不可守亦拔兵民以歸。’”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唐宋以後,塞門地一直相傳到明清。那麼,宋“塞門”寨今在什麼地方?據康熙二十二年本《靖邊縣誌》鎮靖條下:“東河西河在鎮靖城外,二水環抱城北,合流出塞。”又“新治鎮靖堡即白塔澗,舊號白灘兒,明初始守塞門”(《靖邊縣誌》民國二十四年本)。民國《靖邊縣誌》中記載就更清楚了,在“諸山”條載:“今治鎮靖城川,南北相違百里而遙,東西不滿五里。西南曉霧山,俗名嘯牧山,由惠村澗起,層巒疊嶂,綿延二十里,蜿蜒趨赴塞門,突兀而結為西峰,形如筆架。”在“諸水”條載:“新治鎮靖城,東西二河,抱城三面。東北門外,各架木橋以渡衢路。西河源出舊治新城西南石頭溝莜麥城……又折北六十里至鎮靖城西入塞門,環城北又東折匯入東河。”

  據上,作為具體地名的“塞門”,與歷史的“橋門”“長城門”是一個地方,歷朝稱謂不同而已,即在今陜北靖邊縣鎮靖鎮。“塞門”正處於白于山脈(王北辰先生雲“今名白于山,即古之橋山。”)長城線上,東距近年發現的橋山軒轅黃帝真身陵高家溝鎮百里之內。

  世傳經書之辨

  一段時間,因疑古思潮的興起,在史學研究領域滋生起由懷疑論與虛無主義導致的古史信念危機。原來古人認同的三皇五帝被斥為偽史,他們的存在成為懷疑否定的對象,從而使中國的古史系統受到破壞性影響。隨著現代考古工作取得輝煌成績,軒轅黃帝興起于陜北黃土高原並一統華邦、陜北是黃帝氏族活動的核心區域,這一認識也逐漸為我國史學界公認。多數學者認為《史記》中“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即在陜北黃土高原。延安市黃陵縣黃帝陵在唐宋史料中記載很明確,稱之“衣冠冢”。《唐會要》記:“大歷五年四月,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軒轅皇帝陵闕,請置廟,四時饗祭,列于祀典。詔從之。”宋開寶二年敕修廟祭祀。《大明一統志》記:“黃帝廟在中部縣東三里,舊在橋山陵旁,宋開寶中移建於此,有刺史李恕記。”陜北域廣七萬平方公里,那麼,軒轅黃帝的真身陵在何處?

  2019年2月,筆者撰寫了《靖邊發現北斗七星葬 指向史書記載黃帝冢》一文,提出軒轅黃帝真身陵疑似地點在今白于山靖邊縣高家溝鎮王沙灣村。2021年3月,筆者又撰寫《榆林史前遺址數量和密度位居全國前列 數千處黃帝族聚落萬家燈火照訚洛》一文,從陜北發現近萬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及其器物的視角,論證了軒轅黃帝時期陜北黃土高原其部族聚落密集,人口興旺,佐證軒轅黃帝興起之地族眾繁盛,邦國強大。此兩文刊出後讀者關注點擊量迅速突破千萬,也引起了姬英明的關注。

  2019年初夏,姬英明讀悉《靖邊發現北斗七星葬 指向史書記載黃帝冢》一文後,專程趕赴靖邊縣考查求證黃帝冢。之後,筆者與姬英明考查了古雍州多處史前遺址,閱讀了他奉獻出的多部祖傳經書並多次深談,對研究探討相關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姬英明是甘肅崇信人,自稱“軒轅黃帝183世孫、姬宗氏119世主宗子,號太一神祝”。何謂姬宗氏主宗子?這要從周朝的宗法制説起。周朝政治架構即統緒實行宗法制、嫡禮制、分封制,宗法制核心即敬天法祖,掌握祭祀權即“神權”。同一祖先繁衍的後代屬於同一宗族,宗子世襲,宗法制由古公亶父奠定。他奉獻給世人第一部祖傳經書即《姬氏道德經》(朝花出版社2019年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安憲在該書“序”稱,“它與我們熟悉的《道德經》大不一樣了,《姬氏道德經》無論是在文獻上還是在義理上,都有無可替代、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在該書“前言”裏姬英明寫道:“我的直系先祖是周懿王嫡季子承,字和,尊稱和伯。懿王非常喜愛姬承,將古共國之地及龍興之地靈臺的周邊封于承,命他守護祖源,賜伯爵,封百佾裏,國號龍。”後來,他又陸續獻出六卷帛書,即今日所見《姬氏道德經》。

  近年,姬英明又奉獻出了《姬氏祖傳經》(線裝書局出版),他在該書“前言”中説:“天下之至珍者莫過於經書也,然其貴不在紙與工,而在聖人之思想也!吾今將祖上歷代秘傳的《周代太廟聖學》教授主宗世子經文:《姬氏道德經》《仁經》和《文王德經》,以及陰陽宗之地門《太一陰陽風水經》和黃門《陰陽三合內元外通法經》,以及華邦文明最早的曆法《聖太一天歷》集結成冊,命名為《姬氏祖傳經》刊印獻出,以為華邦及世人鑒閱。”此六部經書中,特別是《聖太一天歷》,又稱作《伏羲女媧歷》,也稱《祭神歷》,從未在民間傳播施行。姬英明説:“神農《連山易》、軒轅黃帝《黃帝紀元歷》等皆出自《聖太一天歷》。”對此,華雪先生等研究理清了《聖太一天歷》與《黃帝紀元歷》之間的時間、節氣等換算關係。他在撰寫的《失傳“老黃歷”的神奇面世》一文中寫道:“《黃帝紀元歷》從體制和週期上,完全繼承了《聖太一天歷》。《黃帝紀元歷》是在《聖太一天歷》六十甲子輪巡的最後一年的冬至日,開啟了《黃帝紀元歷》。”

  先秦學術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師徒間的口耳授受。因歷史條件局限,惟此世代相傳,才能保證思想文化的薪火繼承。因而,師説口傳在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傳承中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姬氏世系紀年》書稿其上古史文明的核心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脈絡清晰可見。一位著名考古學者看過此書稿後説:“《世系紀年》的價值更遠在《姬氏道德經》之上。”目前,此書尚在運作出版中。

  黃帝族發展路線概述

  通過姬英明祖傳經書和他撰寫的多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一部不一樣的中國上古史,特別是黃帝族的遷移發展路線從未如此清晰。

  姬英明披露,中國古史時間以《聖太一天歷》和《黃帝紀元歷》為時間軸,“中華道統”架構體系中中華道統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伏羲女媧到黃炎赤三帝並列的3419年;第二階段是從軒轅黃帝大一統華邦萬國到黃朝崩塌的660年;第三階段是從大禹王到周文王承天應命的938年;第四階段是從周文王到周公聃公而至老聃歸天的628年。依此,華邦民族是至今不間斷傳承數千年的同祖同源同文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多支一體的偉大民族。可嘆暴秦“大焚天下書”後,信史資料只剩下秦前孤證《國語·晉語》和《史記·五帝本紀》。根據姬英明先生奉獻的祖傳經史,對照已有史籍和考古資料,簡述一下黃帝部族發展壯大簡史。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黃帝”不是指某個人,而是黃帝部族歷代首領的稱號。大約八千年前,中華龍祖伏羲生有十二個兒子,分別以十二龍氏號稱。約七千年前,二代黃帝與二代炎帝(同為兄弟)不和,在渭水寶雞北首嶺處(稱“炎黃宗都”)炎黃分家。炎帝神農氏帶走九龍氏大出崤山,跨過黃河,向東開疆拓域,發展生存。而黃帝率三龍氏沿涇水、洛水流域向北拓展,一千多年間,黃帝族後裔在涇、洛流域修建了多處都城,到百代黃帝時發展至隴東高原,建起了“有熊佐都”,即今天的慶陽南佐遺址。該遺址目前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係教授韓建業帶隊發掘中,已經披露的信息顯示,“南佐遺址等級之高、規模之大、佈局之嚴整,在整個黃河流域前所未見,是探索早期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性遺址之一。”南佐遺址是距今約五千年時期黃帝部族的大都城、大本營。從隴東高原再出發,黃帝族後裔繼續向北向東發展,登上陜北黃土高原並拓展至富饒的河套平原,以綿延的白于山脈為根據地,到軒轅黃帝時發展至陜北靖邊核心區域。此時,黃帝族也由“三龍氏”擴展為“五龍氏”(黃龍氏、巡龍氏、嬌龍氏、水龍氏、夔龍氏),陜北黃土高原河流兩岸,聚落密集,萬家燈火,人口數十萬,黃朝國力強盛。距今約四千七百年時,軒轅黃帝帶領“五龍氏”神勇戰士從陜北出發,以“萬邦有罪,罪在朕躬”之胸襟,堪平炎赤紛爭,建立黃朝,肇造華夏大一統政權。陜北至今流傳許多以“五龍”命名的地名、河名、建築名,這在全國獨一無二。

  據説,軒轅黃帝在東南西北方向建有四都,史書也有“黃帝四面”的説法。靖邊“天黿神都”是其最大都城,也稱作“橋山中宮”,有史書云軒轅黃帝即仙逝于橋山“中宮”。“帝傳二十九,黃朝六百六。”姬英明展示了軒轅黃帝傳承至姬宗氏末代帝嚳共二十七帝緒表,含帝、號、傳、事跡等。他還展示了帝嚳嫡長子姬稷(史稱后稷)至古公亶父三十七世公侯緒表、古公亶父至姬英明119代姬宗氏主宗子傳承人世緒表以及周朝歷代天子世系紀年表。

  近年來,靖邊發現秦時上郡21縣中的“原都”縣和漢代時上郡23縣中的“京室”縣字樣的瓦罐。陜北丘陵溝壑,秦漢竟然有這麼高大上的兩個縣名,確讓人浮想聯翩。褡褳溝遺址更是散落著遍地陶片,出土了鬲、斝、杯、尖底瓶等陶器,應該是軒轅黃帝時期人們的生活器具。2020年“中華八千年文明探源”活動中,考察組一行在鎮靖臺坡地,韓建業教授發現一塊白灰麵地板,他説:“初步斷定,這是大型建築物之內的地板,這個厚度,在全國已發掘的仰韶遺址中未見過。”這説明,鎮靖臺地下有可能隱藏著軒轅黃帝的都城。

  綜前所述,古雍州應該就是軒轅黃帝龍興之地,也可能是其升天之地。歷史之爭者有可能混淆了《史記》原文與東漢注疏家原意,且“塞門”與“寒門”本即兩地,“寒”“塞”字形相似,容易錯亂。筆者據目前所掌握之資料,對史籍中關於軒轅黃帝事跡之記載、傳説加以探討,也為黃帝歷史文化研究提出新解讀,願質諸史界同仁共議之。(榆林日報 王志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