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榆林鬧市的博物館
2022-07-08 16:13:12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高崗

  原標題:“住”進榆林鬧市的博物館

“住”進榆林鬧市的博物館

  古絲綢之路脫模藝術館裏,陳列著5000多件古代脫模泥塑藝術品。

“住”進榆林鬧市的博物館

  陜北民俗博物館裏的標誌性藝術展臺“陜北民俗飄帶”,展示著陜北文化藝術中的各類民俗場景。

“住”進榆林鬧市的博物館

  陜北民俗博物館裏,各式各樣的陜北刺繡色澤鮮艷,製作精美。

  左拐右繞,記者終於在夫子廟文化旅遊步行街的一眾餐飲店之間找到一個“神秘”入口。在榆林市榆陽區這條總長僅1.5公里的步行街上,像這樣的入口還有好幾個,它們最終通向了被稱為夫子廟六館的6座博物館。

  博物館常以莊嚴肅穆的形象示人,而這些藏身鬧市的博物館,是會被商店和小吃攤掩蓋光芒,還是會與其相輔相成,碰撞出更多火花?

  壹

  鬧市角落藏“寶貝”

  遊客在夫子廟文化旅遊步行街沿街小攤前駐足時,可能不會想到,此時樓上的展廳裏,正靜靜地擺放著報界宗師張季鸞所立的“三絕碑”。6月23日,記者來到夫子廟文化旅遊步行街,發現像這樣類似的現象並不少見。

  2019年起,榆林市為推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開發,打造文化旅遊地標,在夫子廟文化旅遊步行街上先後建成了陜北民俗博物館、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陜北紅色藏品陳列館、古絲綢之路脫模藝術館、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展覽館和中國算盤博物館6座博物館。

  由於街區空間有限,夫子廟六館只好“入鄉隨俗”,藏身鬧市角落,但這並不妨礙其藏品熠熠生輝。

  “炕頭石獅是陜北人的藝術佳作。這裡展出了足足1076隻獅子,全部由匠人手工打造,沒有一隻造型相同。”在陜北民俗博物館,講解員劉進媛向記者介紹,該館擁有來自民間收藏家捐贈、借展的石獅、刺繡、剪紙、面花、七十二行老物件等民俗藏品共7000余件,雖非價值連城,但勝在無奇不有,“有些可能連地道陜北人都沒見過”。

  而夫子廟六館中以“個性”著稱的,是榆林籍收藏家趙佔明捐建的中國算盤博物館,館藏算盤近2萬件,被譽為“收藏算盤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顯得更為傳統一些。“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大唐故安優婆姨塔銘,右為楷書,左為粟特文,是罕見的雙語塔銘。”講解員劉思思介紹,此外,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還藏有章炳麟撰文、于右任書字、蘇州集寶齋刻字,張季鸞為其父所立的“三絕碑”等珍貴石碑,文學藝術價值極高。

  相比之下,其餘3座博物館面積雖小,但“寶貝”卻不少。

  佔地面積僅300平方米的古代絲綢之路脫模藝術館裏藏著5000多件善業泥、擦擦、擦模,它們是古代佛教造像流傳發展的重要見證;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展覽館裏陳列著1997年以來館長趙雲章帶領團隊收集的700多位榆林籍名人的影像資料,構成了一幅“榆林驕子全貌圖”;在陜北紅色藏品陳列館,上千件藏品娓娓訴説著革命故事。

  “夫子廟六館地方不大,裏面倒是‘五臟俱全’,館藏文物非常豐富!”遊客們讚嘆。

  貳

  不斷“進化”的博物館

  “看過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嗎?劇中角色姚汝能的原型就是這塊石碑的主人。”在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劉思思時常更新解説詞,激發遊客興趣。

  “博物館的解説詞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名講解員都應培養自己的風格,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不斷學習、補充和完善。”榆陽區紀念館博物館管理服務中心宣教股負責人白玉認為,要想在繁華的商業街吸引遊客的注意力,除了憑藉文物珍寶,博物館還要不斷優化提升教育服務功能,做到與時俱進。

  “我們每週開展學習討論,匯總遊客提出的疑問並深入探討。”白玉介紹,“比如,遊客提問,如何分辨民俗館館徽上的‘抓髻娃娃’的性別?我們為此專門向民俗專家請教探討,使大家對館徽背後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學習討論,我們逐漸完善了夫子廟六館所涉及的知識體系,提升了遊客的博物館遊覽體驗。”

  夫子廟六館的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另一點:重視遊客互動,讓參觀者成為建設博物館的重要力量。

  “‘姑娘,這些人我們年輕時都認識,當時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哩……’常有遊客對我們這樣説。”在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展覽館裏,講解員王珊表示。當在人群中驚喜地發現一些懂行的遊客時,她總是很樂意把“主場”交給對方,然後趕快查資料,再把這些知識吸納進自己的講解詞中。

  “從遊客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白玉説,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與工作人員共同讓博物館變得更“廣博”。

  “軟體”在進化,“硬體”也在更新。陜北民俗博物館剪紙藝術多媒體交互體驗區的地面上,投射著各式各樣彩色的陜北剪紙。遊客們驚喜地發現,用腳輕輕一踩,這些投影就能淘氣地“躲避”,幻化出更多美麗圖案。

  此外,炕頭石獅子幻影成像、水墨裝置多媒體藝術展區、古代墓穴構成動畫、紅色報刊書籍展示臺……乘著“數字化快車”,夫子廟六館在虛擬展陳、互動體驗等方面不斷更新升級。

  參

  文化融入“煙火氣”

  賣烤肉、炸串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緊鄰商圈和車站,夫子廟街區從不缺少熱鬧。但博物館該如何融入市民生活?

  “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榆陽區紀念館博物館管理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立向記者介紹,為了擴大博物館影響力,吸引更多遊客,他們採取多種手段,比如邀請民俗專家、高校教授來館開辦培訓講座,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免費講解活動,在暑期招收小小講解員,建設中小學研學基地等。“我們嘗試使用抖音等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夫子廟六館,用好本地資源。”李立説。

  “博物館會大量接待政務團隊、研學團隊等。”白玉介紹,受疫情影響,夫子廟六館客流量有所減少,但此前月客流量可以達上萬人次。今年6月,包括西北工業大學、陜西文藝名家采風團在內的多個外地采風團走進了夫子廟六館,讓陜北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走了出去。這裡成了陜北文化遺産對外展示的窗口。

  夫子廟六館的文旅屬性,也為商業步行街增色不少。2021年,夫子廟文化旅遊步行街上榜2021省級旅遊休閒街區、2021省級夜間經濟示範街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榆林市文化體驗集中地。

  多名接受採訪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坦言,博物館要進一步發揮“大學校”作用,必須讓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我們會推薦家人朋友來。”劉進媛説,“剛開始大家不理解,逛街是為了輕鬆娛樂,怎麼還要來博物館學習?”但遊覽後,許多人就改變了這一想法,原來參觀博物館可以成為一種新的休閒生活方式。

  逛街玩樂之餘,來到博物館收穫知識;在博物館參觀研學之後,來到步行街感受繁華夜市,又何嘗不是一種享受?文化不僅離生活更近了,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撲面而來。

  “我們下午調休,準備一起去逛逛!”博物館講解員姑娘們換下工作服,換上青春靚麗的便裝,匯入步行街的人潮中。與她們擦肩而過的,是兩個年輕的遊客,他們被博物館外墻裝飾吸引,走進了博物館遊客服務中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