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以打造漫林碧透、城林相擁、綠水青山、産業興旺的國家森林城市為總目標,圍繞“大地綠植、心中播綠”重點任務,按照“一心兩帶三河四層”總體佈局,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全面推行林長制,不斷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出成就。
遍野的花卉 供圖 臨渭區委宣傳部
據了解,臨渭區積極完善林長管理體系,通過推進林長制改革,完善區鎮村三級“林長制”管理體系,任用區級林長5個、鎮級林長60個、村級林長466個,選用護林員227個,常態化開展林木資源巡查檢查等途徑聯動推進林業發展。同時,臨渭區實施林木培育項目,圍繞秦嶺、沋河等重點區域,“項目化”推進國土綠化工作。今年以來,臨渭區共封山育林3萬畝,開展人工造林5.93萬畝,種植側柏、白皮松等苗木200萬餘株,基本實現“見縫插綠”。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供圖 臨渭區委宣傳部
特色産業助力鄉村振興,臨渭區不斷發展林下特色産業,加快推進林下中藥材産業發展,在陽郭、橋南等7個鎮抓點示範,動員群眾種植蒼術、連翹、黃芩等中藥材20種,目前種植面積已達到2087.5畝,努力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此外,臨渭區還加強整治破壞森林行為,實行部門橫向聯動、街鎮縱向聯合,積極構建林業保護“坐標係”,通過視頻監控等數字化手段,持續加強森林環境監測,精準定位“亂砍亂伐”等違法行為4起,現場勸阻2起,移交公安機關2起,全力維護林業發展安全。
成群結隊的鳥兒在濕地公園飛翔 攝影 黨驍
同時,臨渭區還積極推進渭河生態長廊建設,按照“城防安瀾、城市綠廊、濱水風景線”的要求,持續推進渭河兩岸景觀長廊和防護林帶體系建設,加快渭河、湭河濕地公園生態功能恢復,保護好“渭南城市之腎”;加快恢復渭北排鹼生態體系,按照“灌排結合、柔性治水”的思路,結合農田林網建設、濕地澇池恢復和人居環境整治,以耐水濕、耐鹽鹼的樹木為主,實施排鹼溝綠化309公里,重建微型濕地15座,綠化澇池200個,重建溝岸常青、人水相融共生的渭北濕地生態系統,實現林茂糧豐、百姓富足。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下一步,臨渭區將繼續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推動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扎紮實實提高生態建設品質,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文 李煒 張卿)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