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場“學精神·謀發展”的大討論活動在長慶油田採氣三廠(以下簡稱“採氣三廠”)廣大幹部員工中迅速掀起。以“謀”為要,先行一步,勢在“十四五”建功立業,率先走在長慶油田高品質發展的前列,這是採氣三廠領導班子的決心,更是廣大幹部員工的行動指南。
為早日高品質建成現代化百億方採氣廠,2022年以來,採氣三廠黨政同心,以致遠之心規劃發展路徑,以鐵腕之舉破除管理枯竭,緊跟國家戰略、發展所需,深度推行油公司模式下的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落實“人才強企”戰略,致力於“幹部隊伍年輕化、技術人才專業化、一線員工技能化”的人才發展思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全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成長環境,奏響了人才賦能高品質了發展的鏗鏘樂章。
傳承榮光 搭平臺扶梯子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人,如何選人、怎樣用人,歷來是關乎一支隊伍戰鬥力、關乎一個單位興衰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
從“蘇六井”熊熊地火宣告蘇裏格氣田橫空出世,震驚了神州大地、震驚了世界的那刻起,帶著一份“開發蘇裏格,建設大氣田”的榮耀,採氣三廠在蘇裏格氣田進行了22年的艱苦攻關。22年,採氣三廠積累了豐富的管理、技術經驗,具備了高品質、有效率開發蘇裏格氣田的能力,天然氣産量屢換新字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開發序列,一躍躋身為油田公司主力大廠行列。採氣三廠以“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擔當,勵志在蘇裏格氣田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多年來採氣三廠開闢蘇14先導試驗區,探索形成了緻密氣低成本開發模式和“井下節流、中低壓集氣、二級增壓、集中處理”的特色集輸工藝技術,總結地質、工程、地面3大系列12項開發配套技術的“蘇裏格模式”實現氣田高效開發,得益於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推動技術創新取得氣田開發突破的重大成就;更得益於一批又一批紮根蘇裏格,艱苦奮鬥、追究卓越的技術工作者,甘於奉獻、默默付出的擔當精神。
站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在蘇裏格氣田創造嶄新的業績,續寫技術創新篇章,創造屬於當下,屬於採氣三廠人特性的新輝煌,是採氣三廠人傳承榮光,賡續奮鬥的使命。
採氣三廠新一屆領導班子審發展之時,度微末之勢,以“千人守崗,萬家溫暖”責任擔當,帶領全廠廣大幹部員工強勢開啟了打造“十個一流”現代化百億方採氣廠,率先走在長慶油田高品質發展前列的新征程。
採氣三廠廠長柳潔提出:“人才是企業第一資源,採氣三廠全體領導班子將共擔人才培養的責任,向抓生産一樣抓人才,不拘一格培養使用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黨的二十大以來,人才發展之勢已成為全國上下不可阻擋的“洪流”,成為企業發展的第一競爭力,採氣三廠領導班子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不等不靠迎戰謀篇,以破立並舉的思想,瞄準高品質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專家技術隊伍,對現有的幹部技術隊伍進行調整優化,將人才管理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先後印發《關於加強三級管理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第三採氣廠三級管理人員實施細則》《第三採氣廠專業技術序列崗位人員管理實施細則》等一系列人才管理扶持政策。
採氣三廠一方面統籌用好各年齡段幹部,暢通管理序列與技術序列轉換通道,注重機關和基層一線隊伍建設均衡推進,努力建設一支本領過硬、數量充足、品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三級管理人員隊伍,培育形成接替有序的人才梯隊;另一方面思想破冰,刀刃向內,敢於正視當前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問題,向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三不為”幹部開刀,實行“2+3”三級管理幹部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即對綜合考核三級正職排名後兩位,三級副職排名後三位的採取“降職降級”處理;全面推行“基層員工測評、部門領導評議、主管領導評價”三位一體考核評價機制,對機關幹部服務基層態度、能力、責任心等綜合能力不強的安排到基層“回爐淬火”鍛鍊,並以培養聘任首席技能專家為目標,加大一線員工技能提升,以制度支撐人才成長,把採氣三廠的發展推向一個新高度。
採氣三廠黨委書記李登輝多次深入一線基層與技術幹部和員工進行深度交流。他指出,採氣三廠是一個傳承蘇裏格榮光,充滿智慧的集體,邁步高品質發展道路絕不會一帆風順,必然還會遇到風險挑戰,人才的培養決定了這支隊伍的穩定與發展,決定了採氣三廠的未來與希望,廠黨委將不遺餘力為人才成長培土固根,創造條件,使各路人才“人得其所、才適其用、各顯神通”。
採氣三廠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的原則,在制度上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委組織部(人事部)牽頭抓總,各職能部門、基層單位齊抓共管、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協同聯動機制,把人才強企工程作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黨建及生産經營工作的重點;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加大後備人才的培養儲備力度,研究制定“發現掌握一批、挂職鍛鍊一批、外派培訓一批、選拔任用一批”的“四個一批”幹部培養計劃,推動三支人才隊伍有序接替、梯次配備,健全完善培訓管理體系,提升員工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精準化水準;推進薪酬精準化分配,完善與單位經濟效益、産量貢獻、人均勞效掛鉤的“掙薪酬”機制;統籌推進生産建設、安全環保、提質增效、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進一步拓寬人才成長通道。
厚植沃土 鋪就成長“快車道”
事業要發展,幹部的能力素質是關鍵。在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採氣三廠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需要一批高精尖的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
採氣三廠大力滋養人才成長沃土,在幹部隊伍、技術隊伍、技能操作隊伍三個維度上加強儲備,分類培養,建立後備人才數據庫,科學評估工作表現和業績,形成系統的人才鏈條,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創新激勵政策,優化成長環境,形成了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以經營業績為依據,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造的濃厚氛圍。
瞄準“忠誠擔當”,鍛造“三強”幹部隊伍。採氣三廠以政治堅強、本領高強、意志頑強為抓手,堅持實績、能力、讓“實幹者不吃虧”的用人導向,建立“黨委點評、同級互評、群眾參評、第三方專業機構測評的“多維立體”考評模式,把一線作為培養幹部的主陣地,將高學歷、高素質、專業化年輕幹部放在重要位置和關鍵崗位鍛鍊,讓他們在一線交流中堅定“鐵人意志”、在工程項目建設中鍛鍊“頑強作風”、在急難險重任務重磨礪“擔當之刃”,暢通幹部能上能下動態管理機制,切實打造“學習型、服務型、效能型”幹部隊伍。
瞄準“作用發揮”,鍛造“三優”專業技術隊伍。採氣三廠以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環境優質為根本,聚焦氣田開發重要科研技術課題,緊盯生産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創新解決實際問題,在技術攻關和生産建設中發揮中間和骨幹作用的專家技術人才為一級工程師,為公司技能專家人才選拔提供儲備;加大雙向交流培養交流,組織優秀的青年技術人才在兩所與基層單位之間開展崗位對調交流,持續完善“師帶徒培養機制”,加大二級、三級工程師選拔,設立科技專項獎金20萬元,儲備科研經費600余萬元,鼓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持續推進薪酬分配精準化,差異化,注重精神激勵與薪酬激勵的有機結合,實行“易崗易薪”,讓科技人才“名利雙收”。
瞄準“技能過硬”,鍛造“三高”技能操作隊伍。採氣三廠抓住“技能、通道、培訓”三個關鍵點,引領和推動一線員工由“操作工”向“技能工”升級,進而向“大國工匠”轉型提升為目標,打破“只有聘幹一條出路”的固有思維,建立“直聘”“直評”綠色通道,加強創新創效技術工作室建設,開展“師帶徒、紅工衣、白大褂”結對子活動,深化星級員工管理,健全完善“金字塔型”星級考評機制,推動操作人員實現“一崗多能”“一人多技”。同時,採氣三廠著眼“石油工匠”,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人才工作室、工匠育成等措施,做好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培養,讓人才隊伍基礎穩固、後備充足、充滿活力。
育才有道 加快青年人才培養
人才的發展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採氣三廠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實績導向,健全完善年輕幹部培養選拔的體制機制,給年輕幹部提供更好的成長渠道和更多的成長機會,加快建立一支更加適應長慶油田發展環境和蘇裏格氣田發展需求的新時代年輕幹部技術人才團隊。
採氣三廠用“挂職”檢驗年輕幹部底色,鍛鍊年輕幹部成色,加快構建有利於優秀幹部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和體制機制,加大崗位交流力度,涵蓋生産、經營、黨務三大系統,實現了基層單位間、機關科室間、基層與機關之間的骨幹人才交流鍛鍊。2022年以來,採氣三廠對23名幹部進行多崗位多層面的鍛鍊交流,讓其成為獨當一面的複合型人才,選派了7名“90後”挂職鍛鍊的幹部,開啟了為期半年的挂職鍛鍊。
採氣三廠堅持“使用是最好的培養”觀念,這個廠在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中歷練青年人才,加快構建精準的識才機制,建立高技能人才數據庫,梳理廠各層級優秀管理技能人才評選條件,繪製晉陞地圖,完善“績效考核+履職測評+日常考核”三位一體的考核體系,圍繞工作機制、工作原則、工作方法、工作內容、工作程式、量化評價、結果應用等方面,構建“管理+評價+應用”的管理評價機制,強化結果應用;嚴格落實年輕幹部員工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職稱評審、評先選優、績效發放等掛鉤,實行動態調整,使“能上能下”“能出能進”成為常態,實現精準推薦、梯隊接續,為廣大青年人才鋪設了晉陞通道。各基層單位以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青年人才為主攻方向,實施“三年成才培養”計劃,舉辦“青年論壇”“員工技能競賽”等各項學習培訓活動,提高青年員工思想教育、崗位技能、安全知識、應急處置等能力,做到分類分級加強人才精準培訓,為高技能人才推開一扇窗,也給高層次人才儲備打開了一片天空。
正是因為有了頂層設計和高位推動的一系列人才政策逐步實施和落地,採氣三廠廣大幹部員工在人才政策中看到了成長和發展的希望,堅定了不負石油志、走好傳承路的信心,用“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和“幹一行愛一行”的精益求精,為圓滿完成全年92億天然氣生産任務不懈奮鬥、接續奮鬥,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風貌。
迎著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浪潮,採三人將為採氣三廠邁步高品質發展注入激情澎湃的強大動力,創造新的時代輝煌、鑄就新的歷史偉業,一路行穩致遠,砥礪前行。(文 蘇嬋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