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激發創造活力 創新傳承非遺
2022-12-27 08:42:14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柳洪華責編:高崗

  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陜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咸陽茯茶製作技藝作為聯合申報項目之一,繼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之後,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至此,陜西共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1項、省級67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8人、省級581人,各類非遺展示、傳習、陳列場所1200多個,整體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活態傳承系統性保護

  當泥塑産業成為老百姓脫貧增收的重要來源,小村莊變成了旅遊民俗村,鳳翔泥塑這個曾經的“泥耍貨”已然成為當地人的“聚寶盆”;當傳統刺繡藝術成為帶動群眾就業的核心技藝,形成生産、銷售、培訓一條龍的扶貧就業機構,無數繡娘用一雙雙巧手繡出了鄉村的幸福生活;當玉米皮和小麥稈“變廢為寶”,成為一項帶動一方百姓發家致富的産業,洛南草編憑藉精湛的手工編織技藝闖出了一方天地……

  近日,在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中,陜西省的新明泥塑非遺工坊、千陽縣太陽鳥工藝品非遺工坊、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非遺工坊作為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的典型脫穎而出,充分展示了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統手工藝在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而這只是陜西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眾多亮點中的一個。

  華燈初上之時,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前總是人潮涌動。已經有序運行了15年之久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憑藉“經典性劇目、高水準演出、公益性票價”讓這一場景成為西安市文藝北路上一道獨特的景觀,同時有效促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秦腔、眉戶兩個劇種的活態傳承與傳播。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還持續開展“秦腔進校園”活動,通過常態化教學、開設選修課、組建秦腔社團、創新表演劇目等豐富多樣的方式,將秦腔藝術普及融入大中小學教育體系,讓誕生於三秦大地的秦腔藝術深深紮根于這片沃土。

  為更好構建非遺保護體系,全面增強非遺保護活力,近年來,陜西先後出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陜西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規劃》《陜西省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法規制度,積極構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體系,一批珍貴、瀕危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省、市、縣三級非遺保護管理體系得到健全完善。

  為維護和培育文化生態,紮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陜西打造全國首個以秦腔非遺項目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建成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建設51個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單位)、52個省級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活動,全面擴大陜西非遺影響力。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起草形成《陜西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進行整體保護,讓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創新發展擦亮非遺品牌

  時而激昂雄勁、時而悠揚典雅的曲調從大唐芙蓉園紫雲樓中傳出,輕盈優美的《霓裳羽衣舞》再現大唐風采。抖音直播間裏,擁有逾百萬網絡觀看量的唐代宮廷燕樂《鼓》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也看到了“千年活化石”西安鼓樂的“重生”。

  2006年,東倉鼓樂社進駐大唐芙蓉園。多年來,東倉鼓樂社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為西安鼓樂的保護傳承努力探索,為非遺保護做出了創新性貢獻,也讓西安鼓樂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為促進非遺活化利用,有效發揮非遺時代價值,近年來,陜西充分發揮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資源優勢,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為全省近5萬名群眾搭建起就業增收的非遺平臺,助力鄉村振興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陜西已設立省級非遺工坊52家,12家非遺工坊入選國家重點扶持對象,形成了配套齊全、産業聚集、協作推進的可持續發展局面。

  為促進鄉村産業振興、農民增收,陜西積極搭建多樣化産品銷售平臺,引進知名品牌電商和相關企業,培訓農民網上銷售能力,拓展銷售渠道。目前,陜西省90%的非遺工坊採取線上和線下同步銷售的方式。近三年,淘寶、京東、拼多多、微店等主流網絡銷售平臺涉及陜西550余個大類、9.8萬餘件非遺産品和350余家網店,年銷售額達2.2億余元,帶動3.2萬餘人次就業、80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

  為了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陜西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非遺+”活動,讓群眾廣泛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2022年,陜西舉辦“非遺購物節”,360場活動銷售額近2000萬元;依託延安市宜川縣壺口瀑布景區,舉辦九曲黃河·魅力非遺——陜西省非遺進景區暨黃河記憶非遺展;開展“觸摸歷史 創新傳承”非遺融合創新與傳承發展案例徵集活動;推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體驗基地、旅遊精品線路、研學産品。

  同時,陜西不斷加強非遺文化品牌建設,全面擴大陜西非遺影響力,不僅著力打造“陜西傳統工藝大展”“陜西非遺傳承人絕活才藝展”“黃河記憶非遺展”等品牌活動和特色非遺文化品牌産業,還積極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成都國際非遺節、“國風秦韻”海外文化交流等非遺推廣活動,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為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積極貢獻。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對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至關重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陜西將持續夯實非遺保護根基,鞏固提升轉化利用水準,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精心打造非遺特色品牌,加大非遺文化國際傳播力度,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煥發光彩,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陜西日報記者 柏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