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淩:用高標準農田築牢糧食安全之基
2023-02-16 18:44:3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高崗

  “難以置信!”看著眼前這片田成塊、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的高標準農田,種了一輩子“望天田”的王倉儒喜不自勝。

  王倉儒是寶雞市鳳翔區柳林鎮東吳頭村村民,此前這裡是一片乾旱缺水、廣種薄收的低産地,村民們只能靠天吃飯,辛苦一年也打不了多少糧食。

  得益於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和中陜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開展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去年鳳翔區的2.8萬畝“望天田”變成“高産田”,王倉儒的高粱地也由原來的畝産七八百斤,增産至一千多斤以上。

  倉稟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的生命線,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當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國家首個農高區——楊淩示範區時刻牢記“國之大者”,紮實履行“國家隊”職責使命,自覺扛牢國家糧食安全這一政治責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所謂高標準農田,指的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産量高”的穩定保量農田。這類農田高産穩産、抗災能力強,是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適應,適宜機械化作業,是糧食生産的主戰場,是糧食産能的主力軍,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時間撥回到2021年4月9日上午,農神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之地,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暨中陜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簽約揭牌儀式在這裡舉行。中心由楊淩示範區管委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及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共同組建。旨在推動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高標準農田技術創新和工程化研究,提出改善耕地土壤環境、提高耕地品質水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田整治建設的品質標準體系,立足陜西、服務全國,提供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方案。

  按照“一中心”“一公司”機制,楊淩示範區與陜西地建集團共同組建了“中陜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公司”,主要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至此,楊淩作出了為全省乃至全國打造高品質農田建設“樣板間”的莊嚴承諾,打響了中國耕地“保衛戰”。

  有謀劃更有行動。2022年3月,中陜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積極承擔陜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在王倉儒所在的鳳翔區柳林鎮、長青鎮、陳村鎮等3個鎮10個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建設田間道路、修復生態環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兩個月緊鑼密鼓的建設,這2.8萬畝高標準農田全部通過省級驗收。

  王倉儒和村民們又種上了高粱。不同於昔日旱澇靠天,農機下田沒地可走,他們零散的“巴掌田”都連成了片,引了水、鋪了路,農機來去自如,遇到天旱村民可以隨時灌溉。

  等到8月份的時候,株株顆粒飽滿的高粱穗,不僅壓彎了枝頭,更映紅了王倉儒和村民們喜悅的笑臉。

  收益的不止王倉儒。

  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卓濤介紹,2022年他們全面完成了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試驗基地項目建設並投入使用,建成了土壤館、耕地土壤樣本庫等,入庫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約11.4萬個土壤樣品、1000多個土壤培面。王倉儒村子的土壤剖面也陳列其中,這為國家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品質提升、農業與雙碳、數字化監測監管等打下了堅實基礎;舉辦了耕地品質與糧食安全國際學術交流會和中國工程院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院士行活動,唐華俊等8位院士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品質提升等進行學術交流。同時,由中陜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承擔的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全面建成並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合作共建的1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總體進度超過50%。不僅農作物的收成和農民的收益有了明顯變化,這些高標準農田還具有很強的複製推廣價值。

  收穫之季,正是奮發進擊之時。

  2月4日,陜西省 2023 年3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項目和中陜農創新大廈項目在楊淩耕地保護中心開工。

  讓“糧田”變“良田”。一時間,高標準農田示範項目建設的“春風”吹遍三秦大地。在西安長安、渭南富平、銅川宜君等10個市20個縣的30萬畝高標準示範農田建設現場,人們搶抓眼下農閒“黃金期”,全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千方百計建良田、保糧安。在卡車、挖掘機來回穿梭間,一畦畦新修的農田初具雛形。“今年的30萬畝高標準示範農田建成後,預計可新增糧食産能4500萬公斤。”卓濤説。

  一年之計在於春。2023年,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將按照“強服務、聚資源、促融合、強自身”思路,全力做好全省30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陜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務、中陜農創新大廈建設;依託西農大、中國農科院、地建集團等優勢資源,圍繞土肥、節水保水、土壤調理等領域,  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揭榜挂帥”;聚焦高標準農田改造設計、土壤檢測、培訓等方面,積極開展耕地保護社會化服務;同時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建設,在做實中心職能作用上持續用力。通過延鏈補鏈、雙鏈融合,積極探索“楊淩良種+綠色農化+農機農藝+訂單農業”的農業産業服務體系,打造“楊淩農科”全産業鏈推廣服務品牌,為支撐和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供“楊淩樣本”作出“楊淩貢獻”。

  又是一年春耕時。希望的田野上,農科城楊淩正不負春光,用一塊塊高標準示範農田築就一座座“金糧倉”,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文  王曉艷  萬英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