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火了 院團活了——西安演藝集團改革創新紀實
2023-02-28 18:17:40來源:新華社編輯:柳洪華責編:高崗

  兒童劇《哪吒》在西安曲江海洋館與孩子們一起“鬧海”;話劇《狄仁傑之月夜金魂》開啟全國巡演;沉浸式曲藝劇《笑林茶坊》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區贏得觀眾喝彩;唐文化主題演藝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每天演出12場……剛剛過去的兔年春節假期,西安演藝集團旗下各支文藝院團活躍在舞臺上,從除夕至元宵節共演出480場,線上線下惠及觀眾達1230萬餘人次。

(轉發)演出火了 院團活了——西安演藝集團改革創新紀實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228173020

遊客觀看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表演。記者 鄒競一 攝

  作為文藝院團深化改革浪潮下成立、成長起來的國有文化企業,西安演藝集團以精品劇目立團,改革創新人才激勵培養機制、劇目創排機制和管理經營機制,實現了創作精品劇目近70部,榮獲61項國家級大獎;成員企業由5家增加到17家,集團總資産從1.9億元增長到11.7億元,總收入從2000萬元增長到2.7億元,探索出了一條文藝院團創新改革發展之路。

  多勞多得

  “一戲一聘”活用人

  2012年,西安歌舞劇院、西安話劇院、西安兒童藝術劇院、西安市豫劇團、西安市説唱藝術團五家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成立西安演藝集團。

  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身存在的頑瘴痼疾,讓曾經風生水起的文藝院團陷入低谷。在新興娛樂方式和文化演出市場驟然變化的衝擊下,五家傳統事業體制的文藝院團舉步維艱:員工不足300人;除了西安話劇院有劇場,其餘四家院團沒有演出陣地;劇目創作基本停滯,演出業務開展“靠天吃飯”;各院團賬面流動資金不足以連續支付員工兩個月工資,政府“救濟糧”“吃了上頓沒下頓”。

(轉發)演出火了 院團活了——西安演藝集團改革創新紀實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228173026

西安演藝集團演員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演出。(資料照片)

  西安演藝集團董事長寇雅玲説,面對現實問題和困難,首先要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徹底扭轉“等、靠、要”觀念,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激發出幹部員工幹事創業熱情。

  在改革中,西安演藝集團實行全員競聘上崗和薪酬動態管理,以精品演出為目標考評業績、核定工資,實現“能者上、庸者下”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同時,爭取到上級主管部門針對每個院團不同情況核定人員編制,在編制內給予每人每年8萬元的經費保障,為院團減輕人員經費壓力,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闖市場。

  “2019年三意社加入演藝集團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集團打破論資排輩,給年輕人壓擔子、創造機會。”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的青年演員楊升娟説,近年來她不是在演出的舞臺上就是在比賽的賽場上,切切實實提升業務水準。2021年,38歲的楊升娟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打破論資排輩後,優秀人才有了脫穎而出的舞臺,各院團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95後”王紫璇從湖南大學市場行銷專業碩士畢業後,以行銷宣傳崗位進入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出於個人愛好和工作中的耳濡目染,她開始創作劇本。從一開始的“有想法、沒章法”到逐漸對劇本創作有了思路和體系,在領導和同事的指導下,她走上專業道路並獲得了去上海戲劇學院進修的機會。

  目前西安演藝集團員工從成立之初的五個院團共285人,發展到如今的1200人,初步組建起一支高水準的複合型人才隊伍。

  在激發內部活力之餘,西安演藝集團創新聘用制度,引進高水準人才。在員工之中,除了企業編制和事業編制人員,還有以劇目為單位,“一戲一聘”引進符合創作需求的人才;聘用優秀退休人員的同時,還在兄弟院團支持下,借用挂職引進優秀演員。目前,集團引進了8名梅花獎演員,重現經典劇目,實現戲曲流派傳承。此外,西安演藝集團還通過設立名角名演制度、成立名人工作室等方式高薪引進行業翹楚。

  集團副總經理、西安歌舞劇院院長趙鵬介紹,採用靈活引人方式,西安歌舞劇院輕歌劇團80%的演員是海外著名音樂學院畢業的碩士、博士,他們正成為劇院的生力軍。

  精耕主業

  “一團一策”闖市場

(轉發)演出火了 院團活了——西安演藝集團改革創新紀實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228173031

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作的兒童舞臺劇《我們是秦俑》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演。記者 李一博 攝

  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鞏固和發揮舞臺藝術創作生産的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十餘年來,西安演藝集團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活用內外部資源,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力爭市場與評獎雙豐收。截至目前,西安演藝集團創作優秀劇目近70部,榮獲國家級獎項61項、省級獎項127項。

  1月31日以來,話劇《狄仁傑之月夜金魂》輾轉全國多地舞臺,此輪巡演將前往河南、湖北、江西、廣東、浙江等10個省份34個城市。這是西安話劇院2022年的新作品,一部以唐代為背景,將懸疑、奇聞和歷史等元素融為一體的古裝懸疑話劇。

  “成立於1953年的西安話劇院,有著現實主義創作傳統,近年來我們創作的《麻醉師》《柳青》獲得文華大獎,《麻醉師》《路遙》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同時,我們也在探索市場,創排商業劇目、創新行銷方式。”西安演藝集團總經理助理、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説。

  聚焦現實創作風格,是西安演藝集團各家院團的共同堅守。秦腔《陜北往事》再現了延安時期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話劇《長安第二碗》通過一家人的生活變遷展現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成就,兒童劇《摘星星的孩子》聚焦我國航空航天發展成就……這些作品緊貼時代脈搏,講述國家發展變化。

  為了打造精品,西安演藝集團充分利用文藝專家資源和藝術創作支持政策。2022年底,在一年一度的西安市舞臺藝術精品選題策劃會上,文藝界專家學者聯合西安市文藝創作相關部門共同聽取西安演藝集團的重點選題彙報,專家多角度、深層次剖析選題、給出建議,西安市有關部門了解創作選題,有助於規劃全市文化創作,集中力量推出精品。

  寇雅玲説,西安市舞臺藝術精品選題策劃會已連續舉辦8屆,篩選出優秀舞臺劇選題80余個,專家點評和打分讓集團和院團明確了哪些劇目值得重點經營,哪些劇目適合“闖市場”,哪些劇目有獲獎的潛質,從而有效引導劇目創作。

  同時,演藝集團的成立,讓原本“各自為戰”的文藝院團共享創作資源,由“相加”到“相融”。趙鵬説,以往創作中能調動的只有院團內部資源,如今調動的是整個集團的創作力量,例如演員可以相互借調流通,西安歌舞劇院的首席男中音曾出演西安兒童藝術劇院《遇見星海》的主角,彌補了兒藝音樂劇演員的缺失,西安歌舞劇院的民樂團也曾為西安市豫劇團的演出伴奏,在集團內部互幫互助、共同打造精品。

  在市場化運作方面,西安演藝集團實行“一團一策、差異發展”。西安話劇院以小劇場話劇為起點,從引進版權到自主創作,不斷打磨劇目、對接市場。“2015年至2018年,我們創作了近20部小劇場話劇,鍛鍊出一支商業劇目的創作團隊,並積極與演出運營商和劇院院線對接合作,在全國演出市場打出品牌。”西安話劇院青年演員楊鵬飛説。

  開拓運營

  “産業矩陣”塑生態

  十餘年來,西安演藝集團以精品立團改革突圍,並不斷延長文化演藝産業發展鏈條,目前集團業務涵蓋文藝表演、劇院運營、藝術培訓和文化資産運營四大板塊。

(轉發)演出火了 院團活了——西安演藝集團改革創新紀實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228173036

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創作的雜技劇《星光燦爛之如夢長安》。記者 梁愛平 攝

  2019年,西安演藝集團通過參股的方式,以原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和原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演員為主要班底,成立了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將這兩家國內頂級的雜技團演員收入麾下,讓集團在雜技領域成為國內翹楚。兩年來,雜技團創排三部雜技劇,並兩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同年,西安演藝集團以控股的方式與西安非凡藝術文化公司共同成立曲江少兒藝術文化有限公司,開創藝術培訓新板塊。目前該公司已發展為擁有11個校區、在校學員近萬人、年收入2000萬元的成熟企業。在演出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藝術培訓成為集團收入重要增長點。

  劇場是院團演出的陣地,然而在文藝院團“事轉企”改革中,一些院團為了維持經營將原有劇場轉賣出去。2019年,西安演藝集團成立了劇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目前運營易俗大劇院、寶雞大劇院、寶雞音樂廳、西安廣電大劇院、創意谷展演中心、福星現場、大華1935劇場等演出場地,形成劇場矩陣,“引進”與“駐場”雙管齊下。

  今年4月,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將一連四場登陸寶雞大劇院,2月初一開票就引起觀眾在線搶購。寇雅玲表示,由演藝集團運營劇場可以保證劇場全年演出不斷,不僅旗下院團可以駐場演出,還可以引進優質演出,盤活劇場資源,帶動西安乃至陜西的演出市場發展。

  長安十二時辰唐文化主題街區裏,來自西安歌舞劇院的演員們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帶來唐文化主題演藝,提供沉浸式“穿越體驗”。“春節期間,我們每天演出時長近12個小時,客流高峰時接待遊客超過6萬人。雖然很累,但看到遊客欣賞我們的演出,聽到他們誇獎西安,就覺得辛苦都是值得的。”貴妃的扮演者郭雪瑩説。

  隨著文旅融合深入,西安演藝集團與曲江海洋館、長安十二時辰唐文化主題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等文旅景區合作,結合各景區特色推出了兒童劇《哪吒》、倣唐樂舞表演、曲藝喜劇《笑林茶坊》等駐場演出,用演藝創新展示景區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和旅遊産業共贏。

  據集團總經理助理、西安兒童藝術劇院院長王麗虹介紹,2017年起,西安兒童藝術劇院與曲江海洋館合作開發駐場演出《哪吒》,每年演出不少於200場,每場海洋館支付演出費,目前已成為曲江海洋館招牌節目,西安兒童藝術劇院也已收回該項目投資。

  “西安演藝集團將繼續發揮文化演藝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以演出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傾情打造精品力作,唱響時代主旋律,進一步提升品牌美譽度。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為文化高品質發展注入西演力量。”寇雅玲説。(記者 劉書云 孫正好 蔡馨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