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依託秦創原轉化科技成果44項
2023-03-21 14:11:56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高崗

  原標題:西北大學依託秦創原轉化科技成果44項

西北大學依託秦創原轉化科技成果44項

  2月28日,西北大學教授宮永寬(前)在實驗室指導産品測試。

  今年以來,西北大學在深度融入秦創原建設、加強産學研合作方面動作不斷:3月3日,西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落地西鹹新區灃東新城,首批已有13家公司共計16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入駐;年初,西北大學11支科研團隊入選2023年度陜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名單,申報的未來産業創新研究院順利通過省級認定……

  自秦創原建設啟動以來,西北大學推動科技成果轉化44項。

  深化“三項改革”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去年9月,陜西奧緯特維森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入駐秦創原總窗口西鹹新區。這家科創企業依託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宮永寬團隊的技術成立,也讓宮永寬的“創業夢”得以實現。

  宮永寬長期從事倣細胞膜抗污染涂層研究,研發的抗污染過濾膜及含油污水分離凈化技術成功破解了含油污水的油水分離難題。他一直致力於該項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曾多次與省內外企業進行對接洽談,但最終因各種原因沒有成功。

  宮永寬沒有放棄。去年3月,在秦創原西北大學成果轉化線上路演專場上,宮永寬團隊對該項目進行了路演推介,極大提高了項目知名度,成功吸引了投資機構。

  “為加快項目轉化進度,學校根據‘三項改革’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精神,為我們團隊設計了分階段‘許可+孵化’轉化模式,將技術成果以1200萬元合同額實施許可,且轉化收益獎勵可繼續用於技術孵化和進一步放大。”宮永寬説,學校允許投資機構分階段支付許可費用,強化了學校、企業與科研團隊的關係綁定,降低了企業壓力與風險,也為科研團隊增添了發展信心和動力。

  宮永寬的故事,是西北大學實施“三項改革”試點,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學校以簡政、放權、讓利為核心,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為牽引,探索形成了從知識産權培育、孵化到轉化的20余項制度,為教師提供定制化轉化服務;在職稱評審中增設社會服務序列,設立“微種子基金”,深度解決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難題。同時,學校進一步創新轉化模式,賦予完成人成果轉化定價權與轉化方式自主權,使得教師轉化收益比例提高。

  據介紹,“三項改革”試點啟動以來,西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持續優化,教師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目前,學校已遴選出百餘項優質項目參加路演和成果推介,結合企業和科研團隊需求,量身定制“賦權+現金”“賦權+約定收益”“轉讓+入股”等模式,完成科技成果轉化20余項,引導教師在秦創原創辦科創企業10家。

  推進産學研融合 培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

  今年1月,省科技廳公佈了2023年度陜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入選名單,西北大學積體電路可靠性預計及壽命建模分析“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電石爐高溫煙氣除塵凈化技術研究和應用“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等11支科研團隊榜上有名。加上去年入選的14支團隊,該校已有25支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

  據了解,陜西啟動秦創原建設後,在全國首次提出通過建設“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採取“首席科學家+首席工程師”負責模式,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人才為核心,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協作為基礎,以企業或高水準創新平臺為依託,以攻克産業重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為目的,形成科學家與工程師相對固定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

  “以去年初入選的量子安全賦能‘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為例:團隊由教授彭進業擔任‘首席科學家’、易迅通科技有限公司張友斌擔任‘首席工程師’,依託西北大學量子保密通信實驗室,充分發揮科學家擅長前端科技研發、工程師熟悉後端産品開發的優勢,積極開展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及在經典網絡信息系統中的應用研究。”西北大學科技處處長楊濤説。

  一年來,量子安全賦能“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初步形成“學院理論研究為支撐,企業負責樣機試製、産業落地為主要路線”的發展模式,積極佈局知識産權與成果轉化,目前已申請發明專利7件、實施成果轉化1項。

  圍繞優勢學科 聯合地方共建秦創原

  “在融入秦創原建設過程中,學校結合地質、化工、生命科學等優勢學科特色,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地方政府在産業佈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説。

  常江介紹,結合榆林能源富集優勢,西北大學與榆林市政府在當地共建秦創原(榆林)碳中和産業創新谷。創新谷圍繞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打造碳中和産業技術轉移中心,按照碳中和産業孵化園、能源裝備製造産業孵化園、能源互聯網産業孵化園3個園區進行佈局,進行碳中和産業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産業化及碳中和人才培養。

  “在秦創原相關政策支持下,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相繼獲批‘陜西省碳中和技術重點實驗室’‘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産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省級科研平臺建設,牽頭組建成立陜西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統籌全省CCUS産業鏈、創新鏈相關資源,著力解決CCUS産業發展中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通用標準和核心裝備等瓶頸問題,推動碳減排技術‘兩鏈’融合發展。”常江説。

  去年5月,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馬勁風團隊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榆林的民營資本聯合組建了陜西瀚坤世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展10萬噸級二氧化碳鹹水層地質封存科學試驗場建設及百萬噸級大規模地質封存選址工作,推動建立全流程、系統化、可複製推廣的CCUS商業模式。

  “試驗場預計到2030年達到每年100萬噸至200萬噸二氧化碳封存規模,2035年達到每年500萬噸二氧化碳封存規模。我們將以規模化示範為引領,帶動CCUS産業的科技與工程創新,探索成本優化與可持續運行之路。”馬勁風説。

  除了與榆林的合作,西北大學還與西安、渭南、咸陽等地積極對接,推動科技資源與地方産業匹配,共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更加暢通、科教資源配置機制更加優化,讓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充分釋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