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那斷橋之上,梅樹之下,好個少年……”
4月1日,高亢嘹亮的秦腔響起。在好腔調·2022新古典戲曲季中,秦腔劇目《再續紅梅緣》作為4月展演的首場演出,亮相浙江省余杭苕溪大劇院。
儘管已經演了4年、近百遍,主演李梅還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從舉手投足到眼神唱腔,每一次表演都力求狀態和效果達到最好。
“這是全國兩會後的第一次跨省表演。我不但要演好戲,還要推廣好秦腔,傳承好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煥發光彩。”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説。
“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産業”……“文化”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的關鍵詞之一。全國兩會結束後,李梅第一時間將全國兩會“好聲音”宣講給群眾。
3月17日,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李梅傳達了全國兩會精神,同大家分享參會感受和履職收穫。她説:“要牢牢把握推動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動黨的建設、精品生産、演出推廣、人才培養、機構改革等工作,做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文化先鋒。”
這次到浙江演出,李梅不但主演這部第二十九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特別獎獲獎劇目《再續紅梅緣》,還與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多名年輕演員參與劇目演出的臺前幕後工作。她説:“我們一直在做這樣的傳幫帶,用成熟的演員來帶青年演員,在實際表演中傳承,把戲曲文化更好地發揚下去。”
興文化,關鍵要育新人。此次浙江之行李梅注意到,參加展演的無論是國家級、省級院團,還是自營劇團、戲曲學院,京劇、崑曲、黃梅戲、粵劇等26個劇種新人頻現、人才輩出。這更加堅定了李梅致力於戲劇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李梅説:“作品是要靠表演者來呈現的,只有不斷提升演員的整體素質修養,加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才能在舞臺上呈現出一個個有血有肉、能夠征服大家、讓觀眾感動的人物,讓文化藝術真正走進群眾心裏。”
乘著時代的春風,李梅仍奔走在傳承發揚傳統戲曲文化的路上。回歸本職工作,她表示要努力推動建設以培養地方傳統戲曲人才為特色的戲劇學院,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打通戲曲教育上升通道,搭建戲劇人才專、本、碩“立交橋”和“直通車”,進一步在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上下功夫,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陜西日報記者 李羽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