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西安的城市發展史,可以説是一部不斷跨越渭河的變遷史。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西漢的那次“北跨”,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啟示,還有寶貴的文化遺産。
作為西安“北跨”的第一站,秦漢新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其全力打造的“連接古今的秦漢文化帶”,既是新時期“北跨”強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最好注腳,也是古今兩次“北跨”在這片熱土上的完美交集和夢幻聯動。
西鹹新區秦漢新城
西安最早的“北跨”
5500年前“最早的城市”楊官寨遺址位於渭河北岸的高陵區,距今4000年前後具有中心性聚邑性質的太平遺址則轉移到了渭河南岸的灃水東側。之後周王朝又先後不約而同地將豐鎬二京設置在距離太平遺址不遠的灃水兩岸,正式開啟了西安3100多年的建城史。後來的秦人自西向東,九都八遷,最後兩個都城定格在了渭河北岸的櫟陽和咸陽。秦始皇時期,咸陽城達到極盛,不斷向南擴張,最終形成了橫跨渭河南北兩岸的宏大格局。
秦亡漢興之後,漢長安城在渭河南岸秦興樂宮的基礎上拔地而起,因北側城墻緊依渭河而建,曲折如北斗七星,故被稱為“鬥城”。隋唐時期,渭河以南的長安城“三川花似錦,八水繞城流”,此後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民國,西安的中心城區均位於渭河以南,南強北弱的局面一直持續到現在。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歷史上,西安城以渭河為東西軸線的南北變動,在西漢時期最為特殊。除了不斷增修擴建渭河南岸的長安城之外,還在渭河北岸有目的、有計劃地新建了五座陵邑。
這五座陵邑前後歷時一百五十多年,東西綿延一百多公里,規模宏大,功能完善,人口眾多,像衛星城一般拱衛在京師周圍,形成渭河南北兩岸都城與陵邑遙相呼應、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城市群格局,這一空前的創舉,造就了西安歷史上第一次“北跨”的偉大實踐。
今年初,西安全力推進“北跨”發展,打造下一個萬億級經濟體量載體,秦漢新城因其優越的地理區位,自身發展定位與西安“北跨”發展戰略的深度契合,成為“北跨”第一站。
從地理區位可以看出,秦漢新城地處渭河北岸,是貫穿西鹹新區南北、連接西安與咸陽的關鍵板塊,也是西安“擁河”發展南北兩岸聯動呼應的關鍵一環。秦漢新城作為多重“核心”,客觀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其作為“北跨”第一站的基礎。
同時,秦漢新城境內文化資源豐富,周秦漢遺跡遍佈,大秦帝國都城遺址和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群的西漢帝陵廊道綿延雄陳,“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是秦漢新城的突出優勢。
五座陵邑如五個“衛星城”
作為西漢早中期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陵邑是通過行政手段遷徙大量人口聚居在帝陵旁邊而形成的特別行政區域。西漢11座帝陵中,長陵、安陵、霸陵、陽陵、茂陵、平陵、杜陵7座設有陵邑,其中5座位於渭河以北的咸陽原上,霸陵邑和杜陵邑則在渭河南岸的浐灞之畔。
西漢皇帝即位不久就開始修建陵墓,需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陵邑則在帝陵的營建階段發揮著重要的保障功能。等到皇帝、皇后入葬,陵園的大規模營建活動基本結束,陵邑的功能隨之轉變為侍奉陵園,參與陵園的管理、祭祀、衛戍、維護、修繕等。
大漢立國後,劉邦深知六國舊貴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為避免重蹈秦亡覆轍,他聽從婁敬的建議,下令將十余萬關東豪族遷入關中,當時大部分移民人口安置於渭北的長陵邑。
漢高祖長陵
同時,移民還補充了關中地區由於秦末戰亂而銳減的人口,關中與關東的強弱格局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了逆轉,地方與中央的實力實現了此消彼長,保證了中央政權的穩固。
渭河北岸的五座陵邑對於遏制匈奴侵略也起了很大作用。百餘年間,建陵必設陵邑,高祖長陵邑、惠帝安陵邑、景帝陽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先後矗立在渭河以北的咸陽原上,東西向一字排開,與渭河一起,成為兩道護衛京師長安的重要軍事屏障,共同扼守著帝國北部通往長安的所有交通要道和關鍵據點。
這五座陵邑,除了以上禮制、政治、軍事功能之外,作為特殊的行政區域,還兼具管理民眾、徵收賦稅、徵發徭役、維護治安與教化百姓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功能。
居住在陵邑的人,除了關東豪族之外,還包括漢初功臣後裔、關內世家大族以及其他有聲望的人物。比如,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史學家司馬遷、文學家司馬相如等都曾經居於茂陵邑。
經過兩百餘年的繁衍生息,陵邑的人口成分構成變得極為繁雜,達官顯宦、學者文人、俳優世家、市井子弟、“五方雜厝”,陵邑成為當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茂陵邑就有二十七萬餘人口,超過了史書記載的長安“二十四萬餘人口”,若把所有陵邑的人口加起來,人口總數遠遠超過長安城,可見當時陵邑人口之密集、地位之重要。
眾多的人口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勞動力,來自關東和關中的農業生産技術、生産工具不斷交流融合,又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由於陵邑的人口規模遠超農業生産所需要的勞動力,人口涌入形成的巨大市場帶來了無限商機,商業經濟也隨之繁榮起來,五座陵邑成為與京師長安隔河相望的大型商業中心。
歷史不可以複製,而文化卻可以煥發新姿。如今的秦漢新城,正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著力實施“文化+”戰略,整體策劃,將良好的文化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全力打造“連接古今的秦漢文化帶”。
古今“北跨”的夢幻聯動
2023年,西安全面實施“北跨”戰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項目佈局向渭河以北聚集,構建渭河南北呼應的擁河發展新格局。
雖然相隔兩千多年的兩次“北跨”在啟動背景、戰略目標、具體措施等諸多方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撥開歷史的斑駁印記,便能發現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西安“北跨”將拉大城市骨架,助推城市從單中心向多中心、多組團轉變,這與長安城與數座陵邑組成“一主多副”的衛星城格局似曾相識;“北跨”的關鍵是人口和要素向渭北聚集,漢朝實行“強制移民以充實陵邑”,如今引導人口向渭北聚集的基礎是産業以及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
不論是古代的陵邑,還是現代的“北跨”,都是一項覆蓋全局的系統性工程,政府的行政力量在建立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安排方面都發揮著引領性的關鍵作用。
兩千多年前的“北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啟示,還有寶貴的文化遺産。
根據《秦漢新城2023年開發建設計劃綜合實施方案》,文化展示與文物保護是重點聚焦的領域,包括安陵邑保護展示工程、渭陵保護展示工程、長陵保護展示工程以及長陵博物館展廳展示工程、西漢帝陵數字展館布展工程等。此外,還將以陜歷博秦漢館落地為契機,圍繞秦咸陽城遺址、西漢帝陵遺址群規劃建設“大漢紫道”“夢回漢邑”等系列文旅項目,其中“大漢紫道”是一個連通七座西漢帝陵的休閒旅遊線路,“夢回漢邑”將與長安十二時辰策劃運營團隊合作,打造新型體驗式文旅項目。
在大秦文明園,秦文明廣場、陜歷博秦漢館、秦咸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字排開,給遊客帶來頗具衝擊力的“一站式”文化盛宴,將打造成為世界級秦漢文化展示聚集區。
大秦文明園秦文明會客廳
這些項目的實施,既是新時期“北跨”強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最好注腳,也是古今兩次“北跨”在秦漢新城的完美交集和夢幻聯動。
不同的時代賦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使命,但不變的是千百年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他們的超前眼光和強大氣魄。(西鹹新區秦漢新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