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城區的榆溪河生態長廊美景如畫 通訊員 劉繼遠 攝
盛夏時節,沿著包茂高速北上,滿目蒼翠,樟子松、沙柳、白楊樹、旱柳漸入眼簾,長城內外,被綠色包裹。在一輛行駛的大巴車上,當一位外地來的遊客向身邊的榆林人詢問,想看一看大漠風光時,身邊的榆林人一臉苦笑:“你要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春天來,你在這裡不僅能看到成片裸露的沙丘,還有可能遇到漫天風沙的沙塵暴,現在可是看不到了……”
近日去榆林旅遊的西安市民黃華,對榆林的綠色印象最深:“在榆溪河畔的聖都樂園遊樂場坐摩天輪,隨著高度的攀升,整個榆林城便展現在眼前,榆溪河兩岸的樹木鬱鬱蔥蔥,像一條‘玉帶’,從榆林城區穿過。綠色的榆林,讓人來了一回還想再來。”
“在陜西作家圈,有一張非常著名的照片。1985年,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等人在榆林城區近郊的沙地拍了一張闔影,從照片裏清晰看到,榆林當時還有成片裸露的沙丘。”榆林本土作家李紀元對幾十年來,榆林城市綠色的發展和變遷了然于胸,現在不光是榆溪河生態走廊,像榆林大道、東沙公園、榆林沙地公園,到處被綠色覆蓋。榆林,這座原來的“沙漠之城”,現在是“綠色新城”。
70多年奮戰讓沙漠變綠洲
今天的榆林,綠色是最耀眼的色彩。曾幾何時,象徵著生命的綠色,在榆林是最稀缺的顏色。榆林原本黃沙漫天、礫石遍地,硬是靠著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才換上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外衣。告別黃沙肆虐的歲月,成就希望的沃土,是榆林人的夢想,也是榆林幾十年與風沙艱苦卓絕抗爭的碩果。可以説,一部榆林治沙史,半部塞上奮鬥畫,半部生態文明詩。
“1949年至1965年,榆林北治沙、南治土開始起步,榆林人民通過摸索,總結出引水拉沙、搭設障蔽、建淤地壩等治理措施,引種篩選馴化出樟子松、紫穗槐、沙打旺等樹種和草種,為科學防治沙漠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紹金説。
1978年,榆林被納入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重點建設區域,幾十年來,榆林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兼顧,喬、灌、草相搭配的科學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條治沙造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70多年來,榆林地處沙化地帶的群眾,開啟了一場與天鬥、與地鬥的持久戰,涌現出來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這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治沙英雄,為榆林的生態改善作出了不竭努力。
肩扛重任傳承治沙精神
靖邊縣“犟女子”牛玉琴,從1984年起與老漢(丈夫)變賣家當承包了萬畝荒沙地進行治理。吃草籽、蕎麥皮、樹葉子,住的是沒有門板的茅草屋,每天早晨沙堆堵滿了門口……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牛玉琴硬是堅持了下來。“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捉不全,沙壓房子人移走,萬惡黃沙害人苦。你不治沙,沙就要治你!”牛玉琴説。白天栽樹苗,夜裏睡沙坑,餓了吃糠窩窩,渴了挖地下水喝。牛玉琴回憶:“當時種下的8萬棵樹苗被風沙吹得東倒西歪,不少苗子被連根拔起!”
1988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遭遇這一變故的牛玉琴並沒有停下治沙的腳步,她繼續扛著鐵鍬種樹。多年後,她所在的金雞沙村林草覆蓋率從過去不到3%提升到80%以上;林地內野生動植物種類從5種增至20多種;造林治沙11萬畝,並同步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等産業……
70多年來,榆林市廣大幹部群眾肩扛治沙重任,艱苦奮鬥、久久為功。堅持不懈開展“北治沙、南治土”,持續推進生態建設,讓榆林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覆蓋率平均達到60%,將陜西省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讓陜西成為我國首個“拴牢”流沙的省份,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榆林人在漫長的治沙過程中塑造了“不畏艱難、敢於鬥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治沙精神,激勵著後人續寫綠色傳奇。
綠色榆林孕育無限希望
防沙治沙帶來的不僅是生態空間的顏色之變,還有生態改善後綿延不絕的民生福祉。
2019年,榆林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21年,榆林被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在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2022年3月,榆林市印發了《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方案》,全面啟動了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同時推進“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計劃到2025年,榆林將完成營造林及種草500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8%以上,生態版圖從“淺綠”走向“深綠”,推進榆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
如今的榆林大地,舉目遠望、滿眼青翠。閒暇時,流連于綠意悠悠的公園之間,一邊是風景如畫,一邊是美好生活。移步換景,領略四季之美。在綠色榆林,湛藍的天空承載著希望、綠色的土地描繪著期盼、清澈的湖水書寫著憧憬、翱翔的飛鳥刻畫著未來。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長江 通訊員 趙富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