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張雨晨):紮根農業世界,改變世界農業。從1994年連續舉辦至今,楊淩農高會的“朋友圈”從國內展商,擴大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家涉農客商。農高會成為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的平臺窗口,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政府機構、行業組織和企業關注參與。
今年9月,這場中國農業領域的“奧林匹克盛宴”又將如期而至,世界的目光也將再次聚焦陜西楊淩。
新聞發佈會現場 供圖 中國楊淩農高會籌委會
科技加持 為國際農業合作注入“新力量”
9月13日,第三十屆中國楊淩農高會和2023全球土壤健康論壇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據悉,本屆農高會將圍繞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精心策劃安排會議論壇和展覽展示等活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
作為本屆農高會會議論壇的一部分,第六屆楊淩國際種業創新論壇、第十七屆楊淩國際農業科技論壇、農科專家服務“三農”諮詢培訓活動將分享全球最新種業技術和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成果,現場開展農業生産技術與經營管理諮詢培訓。國內外農業專家學者在此共同探討未來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展會取長補短,明晰科技攻關的方向和路徑,推動一大批農科專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源動力,楊淩農高會始終在“新”字上下足功夫。本屆農高會還將舉辦國際種業展、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展、農業科技示範推廣應用展、國際農業智慧裝備展、機器人大賽、設施農業展、智慧農業展等40多個專題展覽,將有8000多項國內外最前沿的農業科技新成果、最先進的農業新裝備、最實用的農業發展新模式,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未來農業、智慧農業發展新趨勢、應用新場景。
農高會期間展示的農業智慧化裝備 供圖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
同時,本屆農高會將圍繞現代種業、土壤健康、節水灌溉、生物安全等農業關鍵技術和前沿領域,加快農業“卡脖子”技術攻關提供智力支持,邀請50多位院士專家開展研討交流。瑞典富世華、以色列阿森沃畝、大北農、先正達、隆平高科、麥肯中國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龍頭企業將集中展示9000多項國內外最前沿的科技新成果、最先進的涉農新裝備、最實用的農業新技術。可謂是院士專家群英薈萃,科技成果競相爭艷。
如今,楊淩農高會已經成功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科技成果的展會推廣新模式,促進了農業産、學、研、用的深度融合,為我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貢獻,更為國際農業合作注入了“高科”力量。
國際交流 助力楊淩“朋友圈”再擴大
國際化是楊淩農高會一個顯著的特點。這是楊淩對外對內開放的延續,也是楊淩邁向國際化努力的積澱。
在會議論壇方面,本屆農高會圍繞落實中國—中亞峰會和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成果,邀請到200多名上合組織國家、中亞國家、中非國家、“一帶一路”有關國家高級別官員和駐華使領館代表,以及上合組織秘書處等10余個國際組織負責人或高級別代表出席,舉辦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論壇、中國-中亞農業部長會議、中國(楊淩)-非洲之角國家農業合作交流會等6場國際交流活動。
伊朗展商展示特色産品 攝影 謝語前
在展覽展示方面,本屆農高會通過線上線下融合、館內館外結合方式,全方位展示國內外農業科技新理念、新成果、新裝備、新應用、新模式。目前科技部等5個國家部委,北京市、山東省、湖南省、浙江省等32個省(市、區)以及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以色列、荷蘭等49個國家共150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展。其中上合組織9個成員國以及德國、韓國等14個國家設獨立展區。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農高會首次走出國門,同期在烏茲別克斯坦的上合組織農業基地中國(陜西)商品交易中心設立展區,展示農業技術及特色農産品、農機裝備、生物醫藥等,讓世界看到“楊淩力量”。
“今年農高會國際農業合作交流活動的規格、層次、水準和影響力為近幾屆最高,必將為陜西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和擴大我國高水準對外開放注入新動能。”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史高領在第三十屆中國楊淩農高會和2023全球土壤健康論壇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30年曆程,楊淩農高會始終堅持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展會規模、層次水準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已從最初的地方性專業展會成長為目前全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農業科技展會,促進了農高會多邊、雙邊國際農業交流合作的深入,熠熠閃耀在國際舞臺上。
截至目前,楊淩農高會已累計吸引來自全國34個省(區、市)以及俄羅斯、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以色列等70多個國家、地區的上萬家涉農企業和科教單位參展,3300多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參展項目及産品超過18萬項,發佈推出科技成果和專利12600多個,累計促成投資與交易額超過1萬多億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