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科技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描繪高品質發展新藍圖
2023-10-11 13:58:1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娜責編:高崗

  10月10日上午,陜西省延安市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改革添活力 全面促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之延安市科技局專場,延安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牛志權出席並介紹科技創新工作有關情況。

延安市科技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描繪高品質發展新藍圖_fororder_圖片1

延安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牛志權出席會議

  牛志權表示,今年以來,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市委六屆四次全會和市政府2023年工作報告安排部署,緊扣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作為,狠抓落實,全市科技創新氛圍逐漸向好,科技創新助推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健全機制政策 營造良好科技創新氛圍

  延安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今年3月以來,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九條政策》等10多個政策性文件。今年8月份延安市委六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延安市委關於加強科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創新機制改革、創新環境優化等七個方面提出了22條措施,明確了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發展目標、實施路徑、工作重點以及賦能領域等內容,為今後科技創新工作發展奠定了基礎。

  強化輻射帶動 紮實推進秦創原建設

  為進一步推動延安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切實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延安市積極召開協同發展推進會,各縣市區主動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先後建成安塞、延長、黃陵和延安大學創新促進中心分中心,形成“一核四區”創新發展格局。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新入駐企業和機構31家,總量達到83家,兌現入駐企業和機構獎補資金980萬元。中心累計轉化科技成果17項,為延安市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活力。

  加強科技研發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延安市始終把科技研發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産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型創新為主攻方向,以科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力度,努力解決“卡脖子”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同時,延安市不斷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今年全市登記省級科技成果49項,截至目前,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58項。

  實施攀登計劃 大力培養科技人才

  為進一步激發各領域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延安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延安市深入實施“聖地英才”計劃,認真落實“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累計入選優秀科技人才20人、優秀産業發展團隊5支;獲批省級青年科技新星、創新創業人才4人,總數達到18人;獲批省級“科學家+工程師”隊伍3支,總數達到6支。實施創新人才攀登專項行動,啟動第一批創新人才項目評選,公佈市級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5人、優秀産業發展團隊5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15支。

  推進平臺升建 搭建強硬創新載體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延安市始終把創新平臺作為基礎工程全力打造。圍繞特色主導産業發展佈局,延安市今年組建重點實驗室、工程師技術中心、眾創空間等市級科技創新平臺55個;全市科技創新平臺總數達到505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64個、市級432個;積極推進延安高新區“一區三園”協同發展和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步伐。

  實施四大工程 不斷壯大創新主體

  延安市積極推進“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實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截至目前,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831家,20家正在公示;招引落地高新技術企業6家,總數達到217家;推薦6家企業申報陜西省瞪羚企業,已通過專家評審。

  推進“三項改革”加速實現成果轉化

  為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延安市積極推進“三項改革”,制定出臺《延安市博士服務團進企業服務實施方案》,組建16個博士服務團,深入縣(市、區)、管委會規上工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技服務,挖掘技術需求264項。通過舉辦延安市校企高價值專利培育大賽、“三項改革”進延安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企業進江南大學對接科技成果等活動,促成18項本土“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截至目前,延安市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2.82億元,促成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120項,簽約金額1237萬元。

  下一步,延安市科技局將按照“1234”工作思路,即圍繞“一條主線”,緊盯“兩項關鍵”工作,推進“三項提質”工作,抓好“四項重點”工作,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助推延安經濟高品質發展;加力加速秦創原建設,強化省市協調、市縣聯動,大力推進園區升建、平臺升建、企業創建,不斷提高企業創新活力和競爭力,實現質效提升。(文/圖 陳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