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寶雞 綿綿不斷的記憶在此生根
2023-12-18 10:19:10來源:三秦都市報編輯:王菲責編:高崗

文化寶雞 綿綿不斷的記憶在此生根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1218095838

周公古廟

  寶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發祥地。12月12日至15日,記者隨陜西日報社“文化自信看寶雞”全媒體行動調研採訪團奔赴鳳翔區、岐山縣、扶風縣、眉縣等縣區採訪時,深刻感受到她珍藏著中華兒女悠遠綿長的記憶,更成為今日寶雞人民幸福生活的寶地。

  文物在茲熠熠生輝

  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採訪團首站就來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銅文化為主的博物院,館藏文物483421件。記者見到許多紋飾精美的青銅器,跟隨導遊近距離了解了鎮館之寶“何尊”。其造型莊嚴厚重,尊內底鑄有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寶雞市周原博物院,則是依託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建立的一座遺址性博物館。早在西漢宣帝神爵四年(西元前58年),這裡就有西周青銅器出土,且歷代不絕,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文內容之重要馳名中外。其中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大盂鼎、毛公鼎及著名的大克鼎、克鐘、史墻盤、折觥等青銅重器均出土於此。博大精深的周秦文化,美輪美奐的出土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探訪神秘的秦公一號大墓時,記者了解到,這是全國首座農民集資建立的博物館,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先秦時期最大的一座古墓,墓主人是秦景公嬴石,秦穆公的四世孫、秦始皇的十四輩先祖。這裡不僅出土了我國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黃腸題湊”葬具實物,還佔據了中國考古史上五個之“最”。

  在法門寺博物館,珍藏著許多盛唐珍寶:保存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函、如冰似玉的秘色瓷、流光溢彩的絲綢服飾、遠方異域的琉璃器,璀璨奪目的金銀器皿……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採訪團時而認真聆聽,時而駐足凝視,時而拍照記錄,身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非遺在此代代相傳

  非遺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産。近年來,寶雞依託豐富的非遺資源,推動文旅商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鳳翔泥塑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家中,屋內外整齊地擺滿了各類泥塑。工坊裏,工人們正忙著趕制迎接新年的系列泥塑作品。胡新明之子胡錦偉介紹,為迎接龍年,他們設計的吉祥物已正式亮相,“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中大龍有‘氣衝山河’‘龍騰盛世’‘傲世蒼穹’三款,小龍則進行了Q版的可愛化處理。”

  不遠處的六營非遺文化傳承人之家及美食一條街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一排排具有民俗特色的房屋正在建設。六營村黨支部書記廖衛軍介紹,“六營泥塑帶動了全村268戶1000余群眾從事泥塑産業,去年實現泥塑産值4200萬元,全年接待遊客150萬人次。現在,六營村正大力推行‘非遺+旅遊’模式,將泥塑産業發展成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産業’。”

  在“金石技藝傳習所”,記者得知,岐山青銅器復仿製技藝,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地理條件和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傳承非遺技藝,岐山青銅器復仿製技藝傳承人於安君免費給愛好者傳授技藝,一年多累計培訓了上百人次。

  從舌尖上的非遺,也能洞見文化活態傳承的密碼。岐山臊子面,以獨特的食俗將三千年的周禮文化傳承至今;捍麵皮則搭上直播帶貨的風口,沒下生産線就被貼上快遞單,一碗麵借助“工業+互聯網”孕育新生;西鳳酒的大酒海更令人稱奇,傳統的發酵貯存工藝和現代化生産設備,“一新一舊”完美結合,讓從悠久歷史中走來的酒香,在今天依舊煥發新的活力。

  文脈在這生生不息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近年來,寶雞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使其成為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鳳鳴岐山、周公故里”。雪中的周公古廟凝重滄桑。附近的鳳凰山景區2009年建成開放,是岐山縣深挖周文化資源,建設文化旅遊名縣的重點項目,集休閒、觀光和體驗為一體。周公廟管理處副主任劉劍峰介紹,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歸隱於此,制禮作樂,使得天下大治,萬民歸心。“《詩經》中説‘有卷者阿,飄風自南’,就是希望從政者像周公廟這個地方的山谷一樣,俯下身去,虛懷若谷,廣納賢士之風。”

  周公的弟弟召公當政期間,到荒僻鄉邑巡行,常在一棵大棠梨樹下辦公。召公死後,人們寄情于樹,留下“甘棠遺愛”的典故。由於古樹主乾枯萎,根部發出新枝,採訪團看到的是重新長成的甘棠,樹冠龐大,層層疊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來此尋覓、感悟。

  中醫始祖岐伯曾在這裡懸壺濟世,諸葛武侯在這裡鞠躬盡瘁,東坡先生在這裡修過西湖的“姊妹湖”……寶雞不僅有厚重和博大,也有活力與靈韻。近年來,寶雞深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經典景區,開發特色街區,建起岐山蔡家坡水城·三國小鎮景區、太平塔文化旅遊街區、六藝坊傳統文化教育體驗基地等,四天時間裏,記者在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舊與新的碰撞中,一次次探尋到中華禮樂文化的傳承印記,一遍遍感受到岐山的厚重底蘊與時代活力。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詩經·大雅·綿》用史詩般的語言讚美周原。意思是周岐平原真肥沃,野菜都長得如糖樣甜。採訪最後一站,重溫與周文化一脈的“橫渠四句”,告別張載祠。回望張載手植柏,枝幹盤若蛟龍,青枝直指天空,歷千年仍蒼翠勃勃。

  文/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夏明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