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園花兒齊開放,綠樹蔭濃細草長,你看那紅似胭脂白如雪霜,相輝映,處處生艷簇簇堆錦,暗生香……”3月28日下午,綠樹掩映的西安市蓮湖區青年路小學校園中,傳出嫋嫋秦音,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的戲曲藝術家們,為孩子們進行著秦腔經典摺子戲《火焰駒·表花》的導賞,學校秦腔社團的“小戲迷”們如癡如醉。
秦腔戲曲創作來源於生活,傳承離不開百姓大眾。近年來,伴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西安城中的秦聲秦韻飄散的越來越遠——通過“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村”“戲曲進社區”等形式,秦腔唱進了校園、鄉村、街區,從曾經單一的“城墻下的自樂班+劇社”觀演模式,到如今“城中處處有秦腔”,秦腔藝術在新時代的西安城中,更加根脈深入地服務基層。只要願意,人人都能通過親身體驗,在全新的“戲臺”上,唱出生命的綿長韻律。
從“進校園”到“駐校園”
身著戲裝、面映桃花,秦腔老師的演唱展示讓台下的學生捨不得眨眼,在實訓環節,爭著登場的孩子們高高舉起的手快要戳到天上去:走步、耍棍、手絹功……幾輪下來還沒有“搶到”實操機會的小朋友甚至憋紅了臉,撅起了小嘴,“怎麼還沒到我啊!”
唱念做打中傳播風雅古韻,一顰一笑間傳承文化自信,這是青年路小學每週一次的秦腔社團課的“火爆日常”,“學校開設秦腔社團時,曾經擔心會湊不夠人數,沒想到學生報名特別踴躍,大大超出了班容量,最後只能採取‘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學員。”青年路小學秦腔社團負責教師高齊鵬笑著説。
在全市校園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校園特色和適合學生特點的戲曲教育形式,通過鑒賞、課堂觀摩、沉浸體驗、專家指導等形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秦腔藝術的魅力,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承——近年來,西安市堅持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僅2023年,就有500場活動在全市幼兒教育及義務教育階段各類學校展開,其中大量是“秦腔進校園”。
秦腔同樣在不斷走進西安高校的“高雅藝術進校園”中收穫鐵桿粉絲,陜師大學子由此拍攝了微電影《秦聲正青春》,取材身邊事,傾訴大學生愛上秦腔文化並利用傳媒專業知識傳播秦腔文化的心聲。
伴隨一門古老的藝術植入青春的心中,秦腔藝術在西安正悄然發生著從“進校園”到“駐校園”的變化——百年易俗社在新城區西一路小學建立的“秦腔藝術傳承基地”,學生們排演的劇目在西安市中小學藝術展演活動中獲戲劇組一等獎;通過與專業戲曲院校的攜手,曲江第二小學、機場小學、文藝路小學等多所學校建立“秦腔教學基地”;西安高新第七小學組建“古韻秦音”秦腔社團已有近7年,培養多屆學生,真正實現了秦腔藝術在校園的落地生根;今年,三意社與青年路小學正式共建“秦腔少兒傳承中心”,將對社團孩子進行系統化教學……
日積月累間,一顆顆年輕的心對秦腔的感知不再是陌生,“我覺得秦腔比動畫片還有意思,動畫片只能在電視上看,秦腔是真人表演,有唱,還有武術,我最喜歡跟老師學舞兵器!”青年路小學二年級的崔瀚鐸説。同是二年級的女生李梓墨則對秦腔的戲文更感興趣,“跟詩一樣,特別美。”
許多中小學力求學生對秦腔不僅了解,更有“舞臺方寸懸明鏡,優孟衣冠啟後人”的深度認知,“秦腔藝術是西安城市精神的最佳藝術載體之一,它將大量優秀經典的中國道德故事和家國情懷予以弘揚, 引人向真、向善、向美。”青年路小學校長行璐説,“我們需要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秦腔文化,了解自己生活地區的傳統藝術魅力,希望為學生們的文化自信架起聯通歷史與未來的橋梁,學生們能從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從而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這些年,三意社每逢“戲曲進校園”活動都是組織最強陣容,表演最拿手的劇目。在西安三意社總經理助理、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張崇學看來,秦腔藝術進校園,必須找到針對不同年齡層學生的準確切口,“給孩子們講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講燦爛歷史裏的愛國主義故事,講古詩詞和戲曲的關係,講東方式審美和浪漫,講孩子們課本相關聯的戲曲人物,講生、旦、凈、醜的藝術特色,講孫悟空的勇敢、豬八戒的幽默詼諧……。在同學們的心中播下一顆藝術的種子,讓秦腔文化有趣的進入孩子們視野,生根、發芽,秦腔藝術的未來一定會山花爛漫!”
在城市中,來一場關於秦腔的“city walk”
3月29日午後,春風和煦。鐘樓腳下的易俗社街區,雖處鬧市之中,卻讓每一個踏入這裡的人感受到一番悠然自得的文化韻味。
“白玉蘭一朵一朵開得賽琳瑯……”街區廣場的露天戲樓上正舉行公益惠民演出,易俗社演員把秦腔唱得熱烈又應景,台下數百名戲迷跟隨相和。不遠處,彰顯藝術雕琢的易俗大劇院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易俗社劇場交相輝映。
民間的、殿堂的、歷史的——三座各有特色的舞臺,猶如代表,見證著秦腔藝術在西安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裏巴人”的顧盼生輝。
面對新時代變化的審美風尚、新的觀演關係,西安城中的秦腔藝術,眼下正通過多場景、多樣態、多風格的演出舞臺,融入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當代人生活。
在這座城市,如今看秦腔的方式絕不只有過年時廟會的熱鬧和走進大劇院邂逅一場文藝盛宴——你可以在古老劇場體驗古老劇社原汁原味的百年傳承;可以在城墻腳下、美麗公園的自樂班裏感受老西安人骨子裏的熱血;可以在白鹿原影視城裏,看一場秦腔主題快閃;甚至逛著街,就能直接“灌耳音”。
海棠古木,戲臺雕欄,浮雕訴説百年往事,在色同形異,在“老”與“新”相融的設計手法之下,易俗社文化街區將博物館、戲臺、劇社、潮流街區結合在一起,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逛吃逛吃”中感受秦腔。2024年2月,這裡被正式列入陜西省省級旅遊休閒街區。
在街區,記者遇見從大連來西安旅遊的杜楚生一家。把“秦腔CITY WALK(城市漫步)”做進了在西安遊玩的一日攻略裏,杜楚生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眼中,最好的體驗西安人生活的方式。
“秦腔之所以能蔚為大觀,經久不衰,除了臺上戲曲藝術大家的藝術積累和情感寄託,更離不開每一處舞臺。”戲劇評論家李想認為,讓更多人了解秦腔、喜愛秦腔、傳播秦腔,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營造舞臺”,“在更多地方,用更多形式,讓演員見觀眾,讓劇目見觀眾——讓更多人能‘相見’,才有‘相戀’的可能。秦腔的活力得以更好合奏起城市的聲音,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
有觀眾的地方 就有秦腔聲
秦腔聲響起在西安的校園、街區中、劇院中,同樣伴隨“戲曲進鄉村(街道)惠民演出活動”深入城市每一個角落。“梆子一響,好戲開場,四鄰八鄉的鄉黨們拿著馬扎、開著三輪,結伴而來,人山人海。”雖然歷經無數舞臺,但讓西演·青年團副團長張濤印象最深刻的舞臺,莫過於每次隨團進基層的演出。
“2023年,我們團進行了167場基層秦腔惠民演出,高新、雁塔、灞橋、碑林、臨潼、周至、藍田等區縣都留下身影。最多的時候一天11場,累嗎?確實累!但是看到那麼多觀眾,總特別開心。”張濤説。
秦腔是西安的城市旋律,惠民演出、送戲下鄉、週末有好戲、戲曲大講堂……這些近年來直接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常態化活動,既是西安秦腔人堅持的工作內容,也讓屬於秦腔的“流動舞臺”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
被譽為“長在泥土裏”的西安易俗社,不論冬夏下鄉演出,尤其每年新春期間的走基層,是和老百姓多年不變的約定。演員們不畏風雪,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拼勁,將好戲送進千家萬戶。“越是基層偏遠的地方,越要有我們的足跡。”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説。
在三意社的“送戲下鄉”中,侯紅琴、楊升娟等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總是親自上陣領銜,“還記得2023年底一次在長安區南小張村的演出中,天很冷,但觀眾們特別熱情,對我們來説,最好的風景莫過於此。”三意社社長侯紅琴感慨。
帶著思考讓秦腔藝術感染更多人,張濤介紹,西演·青年團在基層演出的劇目設置、演員安排等方面下足功夫,除了名家獻唱外,更為台下票友提供了展示的平臺——邀戲迷踴躍登臺,鼓勵眾人多才多藝的即興發揮,增加板胡器樂演奏,“我們要讓觀眾感受到,只要你願意,處處有舞臺,人人是主角。”
作為基層院團的周至劇團採取了“背包劇團”的發展模式,在鄉村田野找到了藝術天地,“周至有264個村,每年,我們都要把這些村至少走一遍,戲曲源於民間,秦腔根在農村,每年我們在基層演出近300場。”周至劇團團長王國權對每場演出如數家珍,“這些紮實的腳印,告訴我們觀眾到底要什麼、愛什麼。”
2023年,西安市在全市鄉鎮(街道)開展了近1500場戲曲進鄉村(社區)惠民演出活動,演出同時依託“秦嶺視雲”APP進行雲端播出,直錄播率達到100%。村頭、街巷、工廠、企業、網絡雲端……讓秦腔能夠更廣泛的“被看到”、“被聽到”。它在演員和觀眾彼此需要的雙向奔赴中,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在今年新春期間周至縣紅旗村的一場基層惠民演出中,上午的《清風亭》遇到了氣溫驟降、風雨交加的天氣,但台下人山人海的觀眾最初都不願意撐傘,因為“怕影響後面的人看戲”。即便後來雨越下越大,仍幾乎沒有觀眾離開。“有這樣的觀眾,我們咋能不用盡全力?咱要珍惜呢!”西演·青年團演員羅娜説。
“秦腔藝術有其魅力,但仍需要喜愛它的人們不斷去投入、傳播、推廣。”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認為,陜西人喜歡唱秦腔,聽秦腔,它最能淋漓盡致地展示百姓喜怒哀樂,“我們需要盡己所能,將大秦之聲持續送到更多人耳畔,滿足百姓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歡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尚洪濤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