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陜西財政精心謀劃出實招,全方位支持科技創新,強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全面系統佈局創新資源。陜西財政嚴格落實科技投入“只增不減”要求,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全省財政科技支出從2020年的56.45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34.2億元,年均增長33.5%。
全力推進“三項改革”。陜西財政優化資産管理方式,盤活存量資金,全面激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力,全省145家單位的8萬餘項成果實現單列管理,近2萬項成果走向市場轉化,持續穩步推動“三項改革”向部屬院校、中央駐陜單位、醫療衛生機構、國有企業等延伸,出臺重點高校在陜孵化轉化成果“一校一策”財政綜合支持政策。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陜西財政支持開闢新材料、光子、氫能儲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壯大航空航天、現代能源、增材製造等新興産業,推動旱區農業、現代中醫藥、富硒等特色産業創新發展,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每年支持安排部署百項左右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著力提升重點産業鏈韌性和安全水準。
著力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陜西財政全力構建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全省科技計劃項目、省科技獎勵優先向企業傾斜,支持增加企業專家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選題、立項、評審等環節的比重,支持重點産業鏈“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組建阿秒光源、電磁驅動聚變等高能級的研發機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近三年,省財政支持近1萬家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近500家瞪羚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培育150余家國家級和800余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培育32家擬上市企業和26家上市企業,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近1200家企業的研發投入給予支持。
齊心聚力招攬匯集人才。陜西財政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支持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支持組建近700支行業領先的“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支持開展三秦英才引進計劃和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實施,近兩年支持引育高層次人才1035人、創新團隊145個,新培養認定955名科技人才和288支科技創新團隊。
精準深化體制機制創新。陜西財政支持建立跨部門、跨學科、跨央地、跨軍民優勢科技力量統籌調配機制,穩定支持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當主角,優化完善省屬科研院所績效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科技領域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陜西日報記者 蘇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