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主編、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微痕解碼——基於微痕檢測的漢陽陵著衣式陶俑服飾研究項目報告》出版。該書是“漢陽陵著衣式陶俑科技檢測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如何應用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技術手段採集漢陽陵著衣式陶俑表面不同部位殘留物樣品的實驗、檢測和分析過程。
經過3年研究,研究人員確定,漢陽陵著衣式陶俑原本穿有麻、絲等材質的衣物,鎧甲武士俑身上有牛皮物質殘留。
俑從何處而來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位皇帝景帝劉啟與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
漢陽陵考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當屬各類形態各異的陶俑。從歷史與藝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陶俑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從考古出土實物看,秦漢的陶俑體量、面部刻畫等方面都明顯有著較大的差異。”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科技保護部主任李庫説,“這是由於秦漢兩個王朝的統治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觀念。秦王朝的統治者是北方本地人,深受傳統秦文化以‘大’為美觀念的影響;漢朝的統治者來自南方楚地,在很多方面保持了楚地追求神秘、浪漫的特質。這決定了漢代陶俑製作沒有注重體型上的大,而是更加注重追求氣韻生動。”
從製作工藝看,漢陽陵陶人俑主要分為塑衣式陶俑和著衣式陶俑兩類,著衣式陶俑與塑衣式陶俑相比,文物缺失部分較多,身上和頭上的服飾冠帽等有機材質幾乎朽化無存,表現陶俑拱手、持物、騎馬、舞蹈、奏樂等姿勢和動作的木質臂膀也消失殆盡,只剩下陶質的裸體身軀,故被稱為“裸體俑”。
相關研究認為,漢陽陵“裸體俑”是西漢皇室隨葬級別較高的一類陪葬品。著衣式陶俑的製作工藝其實更加複雜、精緻,除了使用陶土製作人俑主體軀幹並涂施有紅色、黑色、白色等顏料之外,還使用有機質材料作為服飾和俑體構件,使人俑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交叉學科研究
自漢陽陵考古發掘後,相關文物保護專家和學者已經對著衣式陶俑的材質、製作工藝和保護開展過很多分析和研究。然而,漢陽陵著衣式陶俑身上是否確實穿著有紡織品服飾、是否身披鎧甲及其具體材質等一系列問題,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李庫介紹:“漢陽陵發掘時間較早,許多著衣式陶俑的放置環境、展陳環境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導致其表面的物質與剛出土時大相徑庭。因此,我們最終選擇庫房裏沒有遭到污染的著衣式陶俑樣本進行取樣。”
隨著研究理論和方法的不斷進步,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很多技術手段都被應用到科技考古和文物科技保護當中,併發揮出重要作用。“我們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北大學生命科學院聯合進行了基於微痕檢測的漢陽陵著衣式陶俑服飾研究。”李庫介紹,“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利用酶聯免疫技術對漢陽陵著衣式陶俑所著衣物服飾進行了檢測分析,初步判斷織物材質包含蠶絲成分,鎧甲材質為牛皮。通過與同時期同區域陶俑的對比分析,我們對漢陽陵著衣式武士俑的服飾形制結構進行了推測性研究。”
在合作過程中,為避免單一學科技術的不足,研究人員進行多學科交叉、多學科探索,除了上述所提技術外,還使用了光譜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微生物多樣性分析、可培養微生物分析等技術。研究人員以不同的方法證明了著衣式陶俑身上原來有衣物。此外,著衣式陶俑原來是有胳膊的,陶俑的身子和胳膊是用木頭連接的,所以有很多碳元素殘留。
李庫介紹,此次研究對漢陽陵出土著衣式陶俑表面殘留物質開展表面顯微觀察、微量提取、檢測和分析,結合現代生物科學理論與方法提取更加全面和準確的微觀文物信息,從而幫助考古工作者更為確切和詳細地掌握漢陽陵著衣式陶俑的製作工藝,以期為復原漢代服飾提供重要科學數據支撐。
推測服飾形制
李庫介紹,通過對若干件不同類型的漢陽陵著衣式陶俑文物樣本的顯微形貌觀察、微生物學與生物學採樣分析檢測,研究人員發現,不僅不同類型陶俑的服裝材質有差異,而且同一類型陶俑不同部位所穿戴的服飾材質亦有差別。陶俑的服飾和“臂膀”經過兩千多年地下環境埋藏後,僅殘留了極微量的遺跡,只有裸露的陶質軀幹基本保存了較原始的樣貌。
在漢陽陵的各類著衣式陶俑中,著衣式武士俑是最具代表性且數量最多的一類。因此,此項研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依據項目實驗檢測數據結果,著重對漢陽陵著衣式武士俑的服飾材質和形制,從服飾主體和相關配飾入手進行了推測。
鎧甲武士俑的服飾形制最為複雜、精緻。它們的戰袍最外層是牛皮質鎧甲,鎧甲比戰袍略短一些,款式因陶俑所代表的軍士身份不同有所差異。有的武士俑鎧甲的肩部還有披膊,有的腰部有小貝殼串飾物,有的武士俑還有佩劍。武士俑腿部斜向纏繞著用來固定寬大褲腿、具有良好延展性的行藤,行藤為涂施了紅色硃砂顏料的平紋絲織物。武士俑額頭處先係扎涂施了紅色硃砂顏料的絲質陌額,用來固定頭髮,再用麻質的武弁把頭頂部、後部和左右兩側包住,繫於下頜處,初步推測,這些武弁織物上可能還涂有漆。(陜西日報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趙含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