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籍教師豐琳: 來西安工作是種奇妙的緣分
2024-06-25 10:02:50來源:西安日報編輯:吳明玲責編:高崗

意大利籍教師豐琳:  來西安工作是種奇妙的緣分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625093308

豐琳對出土遺存進行整理。(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十週年。

  絲綢之路是經濟交流之路,也是文明互鑒之路。近年來,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絲綢之路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受到廣泛關注。意大利籍副教授豐琳(Marcella Festa)也參與其中。其實,早在大學時期,豐琳就和絲綢之路考古結下了深深的緣分。

  絲綢之路考古吸引她來到中國

  本科時期,豐琳就讀于意大利米蘭大學考古學專業。很快她發現,自己的學術興趣在遙遠的中國,特別是從中國出發的古絲綢之路。

  “最開始,我關注的是新疆地區的考古,這裡連接東亞和中亞,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在這裡交融,文化遺産十分豐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豐琳逐漸意識到,想要研究中國考古,來中國是更好的選擇。於是,從米蘭大學畢業後,她先後在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一邊學習,一邊深入體驗和感受中國文化。

  “經過這一段的學習和生活,我更能理解中國考古研究的語境了,這為我日後的研究打下基礎。”

  2009年,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從西安出發一路向西,十幾年間先後開展了對康居、大月氏等古代遊牧民族文化的發掘和研究。

  在這段時間裏,豐琳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學先後攻讀了東亞研究專業的碩士和博士,還在中國的中山大學做了兩年的訪問學者。她沒有忘記自己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的夢想,並以《青銅時代新疆地區的社群與冶金技術》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

  “西部地區是中國考古研究和發掘的‘重鎮’,我很想去那裏看一看。”2019年,豐琳如願來到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成為這裡的一名教師。

  在國際期刊發表數篇關於中國考古的論文

  在中亞考古工作中,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希望通過確認《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的大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為絲綢之路考古發出“中國聲音”。

  作為考古隊成員,近兩年,豐琳參與了新疆石人子溝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在她看來,從遺址發掘的各種細節入手,可以探究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地區可能存在的文化連續性。

  “絲綢之路不是一天形成的。了解當時人們怎麼放牧、吃什麼、和誰有來往,對於古代絲綢之路研究意義重大。”於是,每當遺址有新的出土遺存,豐琳就嘗試將它與周邊環境、周邊遺址的出土遺存聯繫起來,從食物種類、房屋結構、動物遺跡中找尋絲路交流的痕跡。

  研究並非一帆風順,新的問題通常伴隨著發掘成果一併出現。每到這個時候,豐琳總能保持樂觀。“比如我們將實物成果和文獻相印證,得出結論是歷史上這個地區以發展農業為主。但是某天突然出土了別的遺存,又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向。”

  其間,她還在國際期刊發表了數篇關於中國考古的英文論文。“希望通過國際平臺,可以幫助中國考古更好地‘走出去’。”

  隨著新疆石人子溝遺址的發掘推進,目前已初步確定東天山地區是歐亞大陸最早産生遊牧經濟的地方,東天山的美麗草原是大月氏人的原始故鄉。“遊牧聚落考古”的新思路,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廣為認可的“中國方案”。

  我們也在搭建“現代的絲綢之路”

  經過多年的科研、教育與國際交流,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吸引了大量海外學生、學者來學校交流。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還和中亞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組成中國-烏茲別克斯坦聯合考古隊,推行“人才培養+遺址保護+考古發掘”的工作模式。通過開展聯合考古工作,發掘文明往來之史,見證文明融合之美,啟迪文明發展之路。

  “這裡有很多面向西北地區的考古發掘項目,學生們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每天的科研、教學,都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豐琳説。

  在文化遺産學院,豐琳開設了“考古學理論”“中亞考古研究方法”兩門課,還多次參與和組織了與考古相關的夏校課程。她還經常往返于西安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參與學院和烏茲別克斯坦聯合進行的考古工作,她帶的研究生中,已經有人畢業後參與開展中亞考古。

  “考古是一條紐帶,圍繞絲綢之路考古,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思路也不同,也許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開展新的合作交流。這不就是‘現代的絲綢之路’嗎?”豐琳道。

  願為絲綢之路考古繼續發光發熱

  今年是豐琳來到西安的第5年。她生活簡單而充實,也從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中獲得了滋養。

  “西安的文化特別豐富,每一條街道、每一種食物背後都蘊藏著故事。西安有很多博物館,展品經常更新,比如2022年開放的陜西考古博物館,我們的學生去了都很有收穫,這簡直是一個寶藏之城。”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長安與羅馬遙遙相望,在歷史上有很多佳話。我來自意大利,現在又在西安工作,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豐琳感慨道。

  文明互鑒,無問西東。未來,她還將在西安繼續深耕自己的考古事業,為絲綢之路考古繼續發光發熱。(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卜安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