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水準建設陜西“第二糧倉”
2024-10-15 09:55:4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吳明玲責編:高崗

  2023年,榆林糧食播種面積達1099.2萬畝,位列陜西第一;糧食總産量253.9萬噸,位列陜西第二;23項特色農業産業面積、産量居全省第一,累計創造和刷新了5類54項全國高産紀錄……

  作為陜西主要的旱作農業區,榆林已從昔日“走西口”的荒蕪之地成為陜西“第二糧倉”。

  10月11日,毛烏素沙地南緣。在“國字號”龍頭企業陜西大地種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農場,分揀好的沙地土豆整齊排列。

  28年來,該公司潛心研究“一畝三分地”,通過種養結合、産學研一體、三産融合發展模式,讓貧瘠的沙地裏“長”出了現代化農業“果實”。

  沙地土壤貧瘠,漏水、漏肥等問題嚴重,豐收的“法寶”是啥?

  “我們將噴灌改造為智慧一體化滴灌,實現了灌溉自動化、水肥精準化、操作遠程化,節省了人力和水資源。”公司董事長郝光方坦言,每年可節約用水超30%、節約用肥超20%。

  榆林缺水。“讓每一滴水都發揮最大價值”是榆林市“藏糧于技”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我們持續推進高效旱作節水農業五年行動,分區域推廣集雨窖、保水劑等六大節水模式,已建成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62.69萬畝。”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苗霞介紹。

  和土地要效益。幾十年來,榆林市北治沙、南治土,施展“十八般武藝”,通過玉米增密度、馬鈴薯標準化、良種選擇等強化農技服務,在風沙草灘區推行“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灌排結合+生態防護”建設模式,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推行“土地平整+四位一體+種養循環”建設模式,確保應種盡種——塞上150萬畝鹽鹼地漸變豐産“米糧川”、北部沙地“變身”良田、南部旱地成為高産田。

  “2024年,榆林累計播種糧食1160.5萬畝,在玉米生産優勢區探索實施4個百畝以上‘噸半田’。”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許君分享近年來取得的好成績,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總産250萬噸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你瞧,玉米顆粒飽滿、顏色金黃,今年的制種很成功!”10月12日,瞧著天色變暗,靖邊縣紅墩界鎮圪洞河村60歲的“金牌種植戶”李生海加快手腳幹活兒。

  李生海有20多年制种經驗。因為和“家門口”的靖邊縣碩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了訂單農業,夫妻倆管理著60余畝制種地。從“解決溫飽”到“糧食安全”,他見證著陜西制種變革。

  走進靖邊縣碩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玉米種子烘乾加工廠,只見工人正忙著對玉米進行烘乾、加工、檢驗等。

  該公司技術負責人賈漢良有個“禾下乘涼夢”。“加工廠解決了以往因秋冬雨雪多,種子無法自然晾曬脫水導致發芽率低而報廢等問題。截至目前,我們累計帶動630戶農戶制種,每年可為制種農戶增收1000萬元以上。”賈漢良説。

  糧食安全,種子是保障。榆林市已建成佔地228畝的南繁育種基地,入駐育種單位11家,成為全國唯一在南繁核心區建立基地的地級市。

  “2023年起,榆林每年拿出12億元專項資金髮展農業全産業鏈項目,朝著農業強市大步邁進,目前已形成以羊子、馬鈴薯、山地蘋果、大漠蔬菜為主導,以小雜糧、中藥材、肉牛等産業為重點的‘4+X’特色現代農業體系。”許君説。(陜西日報記者 李旭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