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記者從寶雞下站遺址聯合考古隊獲悉:考古人員已明確該遺址從春秋中期至西漢晚期祭祀坑的年代序列。這一序列揭示了先秦祭祀文化在長達數個世紀中的連續性與發展脈絡,展現了這項祭祀活動是如何從諸侯習俗逐漸演變為國家儀式。
2024年,考古人員共清理9座長條形動物犧牲坑,坑內填土及坑底皆未見器物出土,依據形制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為平行排列的南北向窄長條形,主要埋牛和羊,牛皆頭向北,排列緊密,擺放較有序,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在下站遺址歷年發掘中較常見;另一種為寬長條形,主要埋馬,馬無固定頭向及姿勢,擺放較亂,為下站遺址首次發現。
遺址出土大量祭祀器物,包括金、玉、銅等製品,與文獻記載高度吻合,驗證了祭祀禮儀對祭品的嚴格要求。超大型車馬祭祀坑的發現,為研究當時車馬制度和軍事裝備提供了寶貴資料。此外,建築區附近出土的磚瓦建築材料顯示建築等級較高,刻有“密”字的陶文殘片證實此地為秦漢“雍五畤”之一的“密畤”,其歷史延續長達600餘年。秦漢時期的“畤祭”見證了帝國的祭祀與政治演變。從秦襄公立西畤,到漢劉邦增設北畤,形成了“雍五畤”。漢武帝時期,“雍五畤”的地位被甘泉泰畤取代,直至西漢末年被廢。
寶雞下站遺址聯合考古隊專家介紹,隨著對下站遺址的深入挖掘,“密畤”的歷史延續性也逐漸清晰。下站遺址結構佈局頗具特色,各類祭祀坑圍繞中心建築區呈規律性分佈,年代相近、類型相同的祭祀坑之間無疊壓、打破關係,體現了國家對畤的結構形制有嚴謹規劃。 (陜西日報記者 張琪悅 趙茁軼)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