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推進“山水工程”重塑秦嶺自然底色
2025-01-20 09:57:39來源:西安晚報編輯:吳明玲責編:王菲

西安推進“山水工程”重塑秦嶺自然底色

秦嶺國家植物園(局部)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健 攝

西安推進“山水工程”重塑秦嶺自然底色

秦嶺國家植物園紅豆杉集中展示區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健 攝

  廢棄已久的礦山重新披上綠裝,曾經阻塞的河道再次泛起清波,茂密的山林恢復寧靜,許多銷聲匿跡的珍稀野生動物再現蹤影……

  2022年西安啟動並大力推進秦嶺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秦嶺山水工程”),截至2024年底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3.5萬公頃,河道岸堤修復668.85千米,使秦嶺北麓(西安段)生態安全屏障得以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讓大自然逐步恢復自己的本來面貌和正常機能,這些變化的背後無不體現山水間的生態智慧。

  撂荒坡地變層層梯田

  生態保護促進綠色發展

  “看,這是我們村新增的梯田,以前這裡是一片撂荒坡地,現在變成了適合耕種的優質農田。”日前,站在鄠邑區山前控制帶石井街道等3個街道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區內,玉蟬街道西澇峪口村村委會主任弋孝宏向記者介紹起眼前農田的變化。

  走進西澇峪口村4組的集體地裏,成片綠油油的麥苗映入眼簾,拾級而上的麥田整齊有序。去年以來,西澇峪口村通過土地綜合整治,盤活了近百畝土地資源用於小麥種植。在冬日午後的陽光照射下,層層梯田漸漸染上金光,田成塊、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一片欣欣向榮的田園風光。

  “因為灌溉設施缺失,無法使用機械耕種等多重原因,這片土地之前已多年沒有種植作物了。” 望著麥田,弋孝宏打開了話匣子,他説,去年秋天,經過整治的荒地變成了梯田,通過縮短坡長、增大持水量、促進降雨的就地入滲、提高控制區水肥含量等措施,提升為優質農田。當季這塊梯田就交由村合作社代種了小麥,不僅風光好,還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目前小麥長勢喜人,今年夏天有望迎來首次豐收,預計能為每位村民帶來至少500元的增收。

  不僅如此,西澇峪口村已經使用了六七十年的灌溉渠也全面提升了。一條深50釐米的新渠覆蓋了全村大部分的耕地,既增加糧食産能,又提升了農田生態功能,減緩了水土流失,修復治理區域生態環境。

  “不毛之地”變身“綠沃良田”,西澇峪口村的景像是秦嶺山水工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一塊耕地的變化,折射了秦嶺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成效,統籌兼顧治水和治田,破解了以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辯證統一。

  保持秦嶺生態系統完整性

  重塑人與自然關係

  三千里大秦嶺,五千年中華史。秦嶺雄踞中國地理版圖中央,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帶、氣候分區帶和生態屏障帶。“中央水塔”“中華綠芯”“中華碳庫”“中華祖脈”,都是專屬秦嶺的詞語,因此亦有人説秦嶺最好的形容詞就是秦嶺。

  站在秦嶺國家植物園裏,目之所及皆是滿目青山,這裡橫跨亞熱帶與暖溫帶,擁有639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是國家級特大型綜合植物園,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自從被列入秦嶺山水工程,這裡“人與山水”的故事走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根據秦嶺國家植物園的特點,施工人員對園區進行了規劃設計,力求將其打造成集生態修復示範、珍惜植物保護、自然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植物園。

  “這裡原本種植著珙桐、紅豆杉、華山新麥草等秦嶺特有植物,加上巴山特有種可達300種之多。修復過程中,我們綜合運用了自然修復技術、人文元素有機融入、科研科普有效結合等舉措,在園區中栽種了香葉樹、燈臺樹、烏桕、小果衛矛、假豪豬刺、中華獼猴桃、雲南大百合、陜西羽葉報春等樹木和草本植物,將國家級及地方級保護物種、瀕危物種在此集中保存和掛牌展示。”在秦嶺國家植物園的秦巴園中,秦嶺國家植物園植保中心副主任柯嘉説。

  走進紅豆杉園,這裡有根據遊覽路線設計的觀景臺,擁有各種紅豆杉種質資源。“原先這裡是一塊坡地,經過整理、覆土翻耕之後成了紅豆杉的集中展示區。”陜西秦嶺植物園園林花卉公司負責人王瑋琦介紹道,施工過程中栽種了包括東北紅豆杉、南方紅豆杉、西藏紅豆杉在內共290余株紅豆杉,為了確保這些喜陰的紅豆杉健康生長,園內特意搭建了5000平方米遮陰棚。

  秦嶺國家植物園科研中心主任朱琳説,保護秦嶺的植物,不僅是保護這些植物本身,避免植物在野外“丟失”,更是對保護秦嶺整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保持秦嶺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持水土,還能充分發揮植物的“碳庫”作用,對實現“雙碳”目標大有裨益。

  如今,秦嶺國家植物園內的秦嶺山水工程施工已經全部完成,走遍施工涉及的19個園區,回頭再細看工程實施留下的痕跡,已與原生態的景致融為一體。“這正是我們最想要看到的結果。”秦嶺山水工程田峪片區現場負責人李彬笑著説,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能力。工程實施過程中,必須處理好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秦嶺山水工程名為“工程”,但倡導的是近自然修復理念,必須避免人工過度干預的“工程化思維”,給秦嶺留下休養生息、自我修復的時間和空間,這才是真正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通過這樣的“自然”手段,才能在秦嶺腳下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借助這些“綠色精靈”讓秦嶺煥發越來越亮麗的生命光彩。

  記者從西安市山水辦了解到,秦嶺山水工程2022年啟動,涉及我市4區2縣,總面積6466.93平方公里,工程針對秦嶺北麓西安段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空間特徵,聚焦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兩大功能,構建“一屏、一帶、一山、六水”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濕、峪8大要素,部署流域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與地質環境治理、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智慧化體系建設六大工程,打通山上山下、左右岸、上下游,進行系統治理。

  目前,西安秦嶺山水工程已進入收官階段。項目實施以來,秦嶺陜西段超過99%的區域,被評為生態狀況“優”或“優良”等級,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近三年植被固碳率達620萬噸,水源涵養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在這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中,西安以“自然”之道,充分彰顯山水間的生態智慧,把秦嶺還給了秦嶺。(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龔偉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