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對2025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陜西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現代農業特色鮮明、科技創新成果豐碩,2024年糧食面積、單産、總産實現“四連增”,産量突破了1350萬噸新目標,開創了“三農”工作新局面。
三秦大地上的“調色盤” 攝影 焦傲
單産提升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2024年,我國糧食産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邁上歷史性新臺階。在較高基數上繼續實現穩産豐産,單産提升是重心,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關鍵。
陜西細化糧食單産提升各項關鍵要素,通過遴選發佈高産穩産、耐密、抗病等主導品種,集成推廣水肥精準調控等主推技術以及高性能播種機等主力機型,從多方面挖掘增産潛力。2024年陜西省糧食單位面積産量297.35公斤/畝,較上年增加5.44公斤/畝。
在單産提升攻堅中,西安市大力推進“噸半田”創建工作,已建立9個具有代表性和示範意義的“噸半田”生産基地,帶動高産關鍵技術的大面積熟化與高效集成,推動全市“噸半田”高産技術持續進步和升級。
其中,2024年閻良區武屯街道楊居村500畝夏玉米高産核心示範田平均畝産達到905.7公斤,首次實現關中地區夏玉米畝産突破900公斤。結合該地塊實收測産小麥畝産761.97公斤,兩料畝産達到了1667.67公斤,創造了全省500畝以上大面積連片小麥-玉米“噸半田”兩料單産的新紀錄,且在同一塊地連續三年實現“噸半田”。
稻蟹飄香的橫山 圖片來源橫山區委宣傳部
陜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科技攻關取得新進展,“旱地綠色智慧集雨補灌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而榆林市橫山區就是這一技術的受益者。
通過實施全覆膜深溝探墑旱作技術集成、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等技術,2024年,橫山區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2.747萬畝,涉及10個鎮辦25個村,投資5610萬元。2025年,橫山區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總實施面積將達到3.428萬畝。
“我們致力於把項目建成‘設施配套、土壤肥沃、高産優質、全面節水、生態和諧’的示範樣板,進而提高農業生産效益,保障糧食生産安全,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橫山區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員介紹説。
據項目區測産結果顯示,通過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旱作集成技術推廣項目,2024年橫山區高粱平均産量為401.85㎏/畝,增産22.0%;穀子平均産量為229.3公斤/畝,增産30.9%;玉米平均産量為467.7公斤/畝,平均畝增收350元。
特色農業 助力鄉村高品質振興
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既可增強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又能促進鄉村産業和鄉村振興。
在陜西省《加快推進農産品加工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中,提出了打造“1+8+N”農産品加工産業格局目標。2024年,陜西8條省級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産業鏈綜合産值達6480億元,特色優勢産業持續壯大。其中,畜禽肉類是陜西8條省級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産業鏈之一。
靖邊縣中山澗鎮肉牛養殖示範園 圖片來源靖邊縣委宣傳部
中山澗鎮肉牛養殖示範園作為榆林市靖邊縣“一鎮一園”項目的典型,園區內一排排寬敞明亮的圈舍和300余頭黃白相間的西門塔爾牛,已成為黃土高原上的“産業新景”。
“示範園採取‘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專業養殖合作社+養殖戶’的發展模式運營。目前,全鎮 10 頭以上肉牛養殖戶達80多戶,戶均年收入達到 1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每年增加收入突破 15 萬元。”中山澗鎮鎮長馬志宏介紹。
此外,中山澗鎮以“山地牛肉”為切入點,通過線上直播等創新方式,提高“中山澗鎮山地牛肉”知名度和品牌力,帶動農戶參與産業鏈協作共享,實現聯農、惠農、富農目標,誓要用不服輸的“牛勁”,趟出一條肉牛産業特色發展之路。
橫山區羊産業 圖片來源橫山區委宣傳部
在榆林市橫山區,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旋律,則在一陣陣“咩咩”聲叫中。
作為當地發展的核心工程,橫山區已初步建立起覆蓋飼草種植、種羊繁育、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品牌行銷的全産業鏈追溯體系。截至2024年年底,橫山區羊子飼養量295.2萬隻,全産業鏈産值達46.98億元,養殖戶人均純收入達4.67萬元。
“2025年,我們將推進産業園升級、進一步開拓市場、實施優化供應鏈工程、培養複合型人才,以陜北白絨山羊優質種質資源為抓手,做強羊肉産業、做優羊絨産業、突出‘細絨雙羔’種業,提升橫山‘絨衣肉羊’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形成全國羊種、羊肉和羊絨‘三羊開泰’新高地、‘三産融合’新格局。”橫山區羊産業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向規模經營要單産,依託單産提升項目,糧食單産實現逐年提升;向特色農産品種養要産業,依託特色産業促進振興,鄉村錦繡畫卷日新月異……三秦大地,“三農”圖景滿目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