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首遺址區(4月20日攝)。陜西日報記者 張樂佳攝
風和日麗,涇水悠悠,河兩岸的農田一片翠綠,觀景臺上游人如織。4月20日,涇陽縣鄭國渠首遺址區開放試運營,迎來首批遊客。
“遺址區很好地展現了鄭國渠首的歷史典故和現在的面貌。今天來遊覽,我收穫很大。”來自西安的遊客李民權説。
鄭國渠是集中體現中國古代水利智慧和農耕文明演進的重要水利工程,2016年成功申遺,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涇陽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坤介紹,為推動涇陽縣文化旅遊事業繁榮發展,鄭國渠首遺址區正式開放試運營。遺址區深度融合水利文化、非遺傳承與生態觀光,打造再現千年古渠、再現沃野大集等板塊,推出“水利遊樂場”“非遺市集”等多元業態,圍繞本地特産、文創等設置了80余個特色展位供遊客參觀體驗。
“下一步,我們計劃推動風景區、遺址區、鄉村振興示範區三區聯動發展,加快涇陽全域旅遊高品質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張坤説,遺址區將於“五一”假期策劃推出非遺剪紙秀、秦腔展演等30余場限定節目,讓遊客深度探尋中華文明的水利智慧與農耕密碼。(陜西日報記者 琚鵬飛 張樂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