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渭南華州區,滾滾渭河奔涌而來,于詹劉險工3號壩與4號壩之間撞擊壩體,攜帶泥沙九十度轉向,由東西流改為南北向流動。這一轉折處,正是渭河進入華州的第一個九十度大拐彎,也是整個河道控導工程的關鍵節點。正是這道關鍵轉折口,鑄就了名副其實的“將軍壩”——詹劉險工。
靜靜流淌的渭河
詹劉險工前身為1954年建設的“三漲村護岸工程”,1964年更名為詹劉險工。它不僅是渭河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守護“二華”(華州、華陰)城區安全的核心防線。
航拍鏡頭下的詹劉險工
據華州河務中心總工程師吳剛介紹,渭河下游因泥沙淤積,河床逐年抬升,再加上地形南高北低、夾槽明顯,導致渭河在此形成“懸河”格局。渭河灘面高出城區3至5米,居民仿佛生活在“頭頂懸水”的狀態中。一旦工程失守,渭河將改道進入低窪地帶,直衝城區,後果不堪設想。
幾十年來,儘管主流頻繁衝擊壩體,大堤根基面臨考驗,詹劉險工始終未發生過重大災害事故。它成功抵禦了多次大洪水,堪稱“功勳壩”。
在5號壩壩垛上,一塊石碑清晰刻錄著渭河歷史最高水位——2021年9月28日達到346.88米,當日洪峰流量達4860立方米每秒。此地還標注有2003年等年份的洪水位數據,為科學管理提供歷史參考。
為增強抗洪能力,2012年陜西省投資1700萬元,對9座壩垛實施改建加固。目前,詹劉險工全長2.18公里,設有15座壩垛,具備防禦5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自2013年起,華州河務中心以“人水和諧”為建設理念,持續推進生態綠化,在壩區栽植樹木4000余株,綠化面積達3.5萬平方米。2016年,詹劉險工被黃河水利委員會評為“工程管理示範工程”。
近年來,為保障工程安全度汛,河務中心強化人工巡查,動態監測壩體運行狀態,制定詳盡防守方案,儲備搶險物資,確保一旦出現險情能迅速應對。
“盛世興水利,水利興盛世。”隨著渭河沿岸生態改善、人水和諧,百姓安居樂業,詹劉險工不僅守住了渭水,更守住了地方發展與人民安寧。(文/圖 吳明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