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傳統的根 長出創新的芽 西安讓古老秦腔“盛放”當下
2025-08-21 09:20:21來源:西安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王菲

守住傳統的根 長出創新的芽  西安讓古老秦腔“盛放”當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821085129_215_356

青年戲劇演員表演《美猴王》的精彩片段

守住傳統的根 長出創新的芽  西安讓古老秦腔“盛放”當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821085137_216_356

青年戲劇演員表演經典劇目片段

  曾有人説過,秦腔,是刻在秦人血脈裏的東西,是陜西這片土地上不老不滅的靈魂。一代代的秦人,在三秦大地上高吼著秦腔,也吼出了秦人的精氣神。

  8月20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絲路秦聲千年迴響”秦腔文化主題新聞發佈活動在百年劇社易俗社舉行,市文化旅遊局、市文聯及西安演藝集團、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等職能部門和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我市在秦腔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發展成就,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有關情況;易俗社、三意社等還帶來了秦腔經典唱段的演出,讓參會者沉浸式體驗了秦腔的魅力。

  文化惠民

  讓秦腔真正走進百姓的生活

  秦腔,是秦人特有的腔調,正如著名作家賈平凹所説:“中國的戲曲種類很多,緣于地域的不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秦腔,激越高亢,慷慨蒼涼,最是直接與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方的生命和靈魂關聯。”

  作為秦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腔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據市文化旅遊局副局長程銳介紹,近3年來我市累計開展惠民演出6000余場次,秦腔劇目佔比超70%,易俗大劇院、開元大劇院、市工人文化宮等劇院劇場都有專場秦腔惠民演出;開設《西安有戲》《百姓舞臺》專欄,舉辦秦腔戲迷短視頻大賽,秦腔視頻短劇《火焰駒》開創戲曲豎屏短劇先河,被中國日報向海外觀眾推薦;推出3D電影版《三滴血》、秦腔虛擬數字推介官“秦筱雅”,組織區縣開展“戲迷達人秀”“戲迷大賽”“秦腔戲迷擂臺賽”,深受群眾好評。特別是周至縣鄉村戲曲大舞臺、長安區群眾秦腔擂臺賽,5000余名群眾登臺獻藝,300余萬名觀眾線上線下多個渠道觀看,反響熱烈、好評如潮。下一步還將在易俗社文化街區、幸福林帶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的基礎上繼續增設10個左右惠民示範展演點,加快形成“東南西北中 送戲到身邊”的秦腔惠民新格局。

  “梅花獎”得主、國家級非遺秦腔代表性傳承人、西安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惠敏莉表示,西安演藝集團通過“立體化佈局、精準化供給、數字化傳播”這三招,就是想讓秦腔真正走進老百姓的生活,“‘立體化佈局’就像是‘文化播種機’。2025年,我們推出了‘西安有戲・幸福惠民’工程,搭起了‘中心劇場-街區戲臺-鄉村舞臺’三級演出網絡。幸福林帶每週六、週日都有秦腔擂臺賽;易俗社文化街區更是天天有秦腔,不管颳風下雨,365天不間斷。而‘精準化供給’,就是給百姓送‘文化營養液’。‘數字化傳播’則是通過‘秦腔+旅遊’‘秦腔+科技’等手段,讓新時代秦腔綻放新光彩。”

  “易俗社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而歌’,我們‘以藍天為幕布、黨旗為背景、大地為舞臺’,跑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老少邊窮地區、廠礦軍營都留下了易俗社人堅實的腳印。”西安易俗社副總經理陳超武透露,易俗社平均每年演600多場,足跡遍佈全國20多個省份、200多個城市,“還先後和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土族等45個民族進行文化互通共融,在全國形成了易俗社文化現象。易俗社也經

  常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用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使命,助力鄉村振興、協同區域發展。鄠邑區終南分社、寶雞鳳翔移風分社這些都相繼成立了,還有40多家文化共建單位。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做好守藝人,當好堅定的行動派、實干家。”

  三意社作為我市最有名的老牌劇社之一,也時刻把為人民群眾唱好戲放在心間。西安三意社總經理助理張崇學坦言,“對三意社來説,戲迷是觀眾,更是親人。這些年,我們在下鄉演出時,有時會住在當地農戶家裏,演出間隙,演職人員最常做的事就是與老鄉們拉家常、也一同聊怎麼演好秦腔、什麼戲老百姓最愛看。從這樣一次次零距離的交流中,三意社更加堅定了演出的‘本心’與‘初心’。”他回憶春節期間,“我們前往甘肅天水馬跑泉鎮演出,演出現場可以説是‘站無虛席’,演出剛剛開始不久,下起了大暴雪,能見度很低,但戲迷的熱情不減反增,現場的氣氛也達到了頂點,那畫面讓我永生難忘。來自龍槐村的王大爺和老伴為了能夠佔上好位置,早上七點

  出門,提前幾個小時來到現場,演出期間還要減少喝水,生怕上廁所而錯過精彩瞬間。這些戲迷叫人無比動容,也促使所有演員鞭策自己,以更加敬業的精神,更加精湛的技藝,更加深入人心的表演,來回應他們的期待。”

  戲迷擂臺

  讓深藏民間的秦腔人才嶄露頭角

  除了惠民演出、送戲下鄉,我市的秦腔戲迷擂臺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持續推動了秦腔的發展,為群眾在家門口搭建了藝術的舞臺,更是讓深藏在民間的秦腔人才,在這個群眾舞臺上嶄露頭角。

  “2024年,秦腔戲迷擂臺賽作為西安首屆社區文化藝術季的重頭戲,掀起了群眾當主角、唱響大秦腔的熱潮,架起了文藝界服務群眾的橋梁。為了更好滿足群眾文化新期待,2025年,我們採取全域聯動、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推動活動精彩升級:首先,在活動組織上,突出全民參與。今年活動從5月開始,將持續到10月份。堅持群眾‘零門檻’參賽,凡熱愛秦腔、想唱秦腔的市民群眾均可通過身邊區縣賽事通道報名參與;我們採取‘文聯主辦、區縣選拔、社區組織’三級聯動模式,由區縣統籌轄區初賽及復賽,選拔出的‘區縣擂主’將參加由市文聯主辦的全市總決賽。在活動內容上,以‘戲迷爭鋒、擂響三秦’為主題,以賽促演、以賽促新,吸引廣大戲迷登臺一展風采。目前參與的群眾已突破百萬人次,熱度持續攀升,越來越多的民間唱將從中脫穎而出。”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蔡鑫介紹説,為了更好激發群眾熱情,主辦方還策劃了系列互動活動,開展“名家走基層”,以“名家點評”“名角傳戲”走進戲迷群體中,做好“傳幫帶”,發掘民間新秀。同時開展優秀唱將志願行,邀請優秀唱將參加全市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展現戲迷群眾追求美好的良好風貌。並讓選手、名家面對面,邀請優秀選手走進專業院團,與名家切磋技藝,增進藝術共鳴。

  守正創新

  保護傳統的同時拓展當代表達

  秦腔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出精品,但和所有的古老劇種一樣,秦腔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如何守正創新。易俗社、三意社兩家劇社歷史均已超過百年,有無數經典名作,但同時也要推出新作。近年來,推出的秦腔大劇《無字碑》《昭君行》《李白長安行》等,不僅在國內聞名,甚至在國外也爆火,是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它們如何在“守正”中“創新”呢?發佈會上,兩家劇社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陳超武指出,易俗社能有這百年根基,靠的是“守正”;在新時代能有活力,關鍵在“創新”。“我們理解的‘守正’,是守住秦腔的魂和文化的筋骨;‘創新’就是給這棵老樹添新枝,讓它能適應新時代的土壤。”他直言:“‘劇目+人才+史料保護’,這是我們天天都在想的事兒。易俗社抱著‘守正為本,創新為翼’的想法,復排了《三滴血》《雙錦衣》《楊門女將》《白蛇傳》這些戲,還創作出了《柳河灣的新娘》《黨的女兒》《織夢人》《長車行》這些現實主義題材的精品秦腔。而《李白長安行》《昭君行》《還我河山》這些歷史題材的劇目,也用創新的方式呈現,不斷拓展秦腔藝術的當代表達。”

  張崇學也表示:“‘老傳統’是根和魂,一定要呵護好,才能談發展。近幾年,我們‘守正’,復排演出了《鍘美案》《春江月》《清風亭》等戲迷喜聞樂見的傳統劇目,獲得了戲迷的廣泛認可。在新的審美需求下,三意社也在‘創新’。在堅守好‘老傳統’的基礎上嘗試一些創新是有必要的,既要傳承好前輩藝術家的經典唱腔、表演程式和藝術魅力,也要吸納借鑒其他劇種和外來藝術的優勢和長處。在這樣的時代要求和觀眾要求中,近年來我們的新創劇目《司馬遷》《陜北往事》《無字碑》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今年4月,《無字碑》受邀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演出現場座無虛席,得到了觀眾的好評,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們的嘗試是有效果的。”

  傳承發展

  助力秦腔藝術枝繁葉茂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正是有了一代代秦腔人的堅持,才有了秦腔今日之發展。近年來,為了培養秦腔新生代人才,西安市也是下足了功夫。發佈會當日,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劇團帶來了秦腔演出《美猴王》的精彩片段,展現了新時代秦腔演員的風采。

  惠敏莉説:“西安演藝集團一直在摸索,慢慢構建起了一套全鏈條的培養體系,現在老中青少四代同臺演出,已經不是啥稀罕事兒了。2017年,我們和西安市藝術學校合作,辦了首屆秦腔委培班,在全國找了120個‘00後’的孩子,既保留了唱念做打這些傳統訓練,又增加了戲劇理論、舞臺技術這些現代課程,還專門請了業界的大藝術家來學校教課。到2023年首屆學員畢業的時候,他們都能完整演《白蛇傳》《美猴王》這些大戲了,有10個人還拿了省級以上的獎項,秦腔武戲人才斷層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今年,在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我們還會繼續招人辦委培班。而百年劇社易俗社和三意社,這可是咱們秦腔傳承的‘母機’。易俗社、三意社一直堅持‘一團一戲一梯隊’的培養辦法。像易俗社復排《還我河山》的時候,就讓‘80後’的屈鵬演岳飛,‘90後’的王鳳蕓演岳母,‘00後’的高寧寧演岳雲,三代演員同臺,在互相學習中傳承技藝。三意社排《司馬遷》時,侯紅琴社長也親自幫助青年演員。這種‘老戲骨帶著,中生代領著,新生代跟著’的模式,讓《三滴血》《火焰駒》這些經典劇目,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不斷有新的解讀。秦腔人才培養,既要守住傳統的根,又要跟上時代的節奏,只有傳承和創新結合起來,秦腔這棵千年古樹才能一直枝繁葉茂。”

  除了人才培養,易俗社、三意社兩社負責人也表示,秦腔藝術必須與年輕受眾青春語態“接軌”,才能更有傳承的活力。

  陳超武表示:“秦腔是古老的,這‘老’是歲月沉澱出的厚重,而不是跟年輕人隔開的墻。近年來,我們把《三滴血》《柳河灣的新娘》拍成了秦腔3D電影,就是想讓觀眾在影院裏有那種‘沉浸式看戲’的感覺。還拍攝了《三滴血》的動畫片,《昭君行》的4K數字電影。此外,2024年,我們推出‘易俗社·梨園夜’夜遊項目,把百年博物館變成了‘活態藝術世界’。遊客能穿戲服、畫臉譜,還能深入了解易俗社一百多年的歷史。遊客裏70%是年輕人,這肯定了我們的想法,秦腔不光能看,還能‘玩’起來。直播也是個重要陣地。我們專門組了團隊,只要有演出就全平臺直播。現在28萬粉絲裏,30歲以下的佔了一半還多,單場最高有120萬人在線觀看。説到底,就是想讓秦腔從舞臺藝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讓年輕人覺得‘聽秦腔、懂秦腔’是件時髦事兒。”

  三意社同樣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傳播方式推廣秦腔文化,據張崇學透露,三意社從2020年起,就開始通過網絡平臺直播秦腔演出,發佈各樣式的秦腔內容視頻,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了解秦腔、關注秦腔、愛上秦腔。三意社的演員王建力,在2024年總臺春晚的西安分會場上扮演的“花臉將軍”燃爆全網。2025年上半年,三意社聯合西影傳媒等專業影視製作機構,推出的豎屏微短劇《火焰駒》,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和紅果、央視頻、

  抖音等網絡平臺播出,得到了很多年輕觀眾的熱情點讚。

  惠敏莉説:“秦腔既是老祖宗留下的活態文化遺産,也能講好當下的故事。我們這代人,既要當好傳統的‘守夜人’,讓《三滴血》的梆子聲永遠清亮;也要做好新時代的‘擺渡人’,把秦腔帶到短視頻、元宇宙這些新地方,讓全世界都能聽見咱們的‘秦聲秦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