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閱讀“新視界” ——陜西堅持數字化賦能讓古籍“活起來”
2025-08-21 09:21:29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王菲

打開閱讀“新視界” ——陜西堅持數字化賦能讓古籍“活起來”

8月8日,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經驗交流活動上,裸眼3D增強閱讀項目吸引與會人員爭相體驗。

  打開手機,一段短視頻讓艱深古籍鮮活易懂;輕點螢幕,與虛擬人物對話,在《本草綱目》中辨識百草;掃描圖片、輸入文字,即刻生成專屬閱讀分享視頻;跟隨古籍指引,探訪千年前的長安盛景……古籍閱讀正借助科技力量,開啟全新“視界”。

  8月6日至8日,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指導、陜西省圖書館(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經驗交流活動在西安舉行。活動匯集了全國圖書館界、古籍存藏單位及科技企業帶來的豐富實踐案例,生動展現了古籍閱讀、傳播的創新形態。

  文旅融合 古卷新生

  “4月底,陜西省圖書館連續舉辦兩場‘走,讀《遊城南記》’文化研學活動,80多名讀者沿北宋張禮《遊城南記》的線路探訪長安城南古跡。過程中,我們結合相關古籍、碑刻與現代考古成果進行講解,並對遊覽體驗短視頻進行網絡展播。目前,瀏覽量已超過2.5萬次……”如何從一篇不足千字的古文中讀出隋唐長安城的恢宏氣勢,讀出“雁塔神合”的神奇傳説?陜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張宇青關於《遊城南記》古籍研學活動的分享,讓人們看到了閱讀的另一種可能。

  2024年底,陜西省圖書館聯合字節跳動公益團隊策劃發起“Dou説古籍有意思”第一季“跟著古籍遊長安”,邀請創作達人圍繞《遊城南記》創作古籍知識和線路行走視頻,舉辦對談沙龍、組織實地行走、開發專題資料,將館藏古籍創新轉化為沉浸式研學項目。這場“可讀、可感、可遊”的文化之旅,有效激發了公眾對古籍的興趣,廣受社會關注。

  “《遊城南記》系列活動開展後,許多讀者專程來館參觀古籍文獻展覽、報名參與活動。‘跟著古籍遊長安’抖音話題累計播放超1.6億次,獲讚192萬次,帶動全省20余所基層公共圖書館以館藏古籍為主題組織研學活動。”張宇青説。

  8月7日,“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發佈,“跨越千載 再遊長安——《遊城南記》古籍研學活動”從全國百餘個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優秀案例。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化《遊城南記》文本研究,將其打造成深入了解古都西安歷史文化的重要IP,讓古籍記載在研學中煥發新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張宇青説。

  科技賦能 古籍活化

  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經驗交流活動現場,中科數字(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宇超展示了《本草綱目》裸眼3D增強閱讀項目:打開小程式,一個涵蓋水、火、土、金石等16部的“中藥櫃”躍然屏上。滑動螢幕,各部輪番顯現。點擊標注“人參”的藥屜,詳細的圖文介紹即刻呈現。點擊圖片,可360度查看人參全貌;點擊“李時珍”,3D虛擬人物便能與用戶語音對話;啟用AR識圖掃描藥材圖片或實物,藥材信息一覽無余……

  “這是運用AR、VR、AI、裸眼3D虛擬倣真等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閱讀方案。”張宇超介紹,“項目已完成《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的部分內容開發並落地北京城市圖書館,正在進行後續完善拓展。”

  “古籍活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我們帶來的無門檻創作平臺——墨孖引擎編輯創作平臺,可以通過自主創作,完成‘全民閱讀+全民共創’。”説話間,張宇超將一幅圖片掃描至電腦,二維圖畫瞬間立體化。滑鼠拖拽間,素材有序排列,輸入文字後可“一鍵生成”一段可分享的視頻。

  “我們對古籍進行數字化開發,就是希望能以更加貼合現代閱讀與分享習慣的方式,激發大眾的閱讀、創作熱情,助力古籍傳播。期待與更多圖書館及機構合作,開發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數字古籍,讓沉睡的典籍在數字時代重煥光彩。”張宇超説。

  守護文脈 創新傳承

  古代典籍是穿越時光的文明信使,也是傳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圖譜。作為文化大省,陜西始終秉持傳承使命,在古籍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領域積極探索,交出亮眼答卷。

  陜西率先完成全省75家存藏單位共百萬冊古籍的普查工作,建立10萬條數據檔案,摸清古籍家底,實現重點古籍“凡藏必檔、凡珍必錄”。5家單位獲評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6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688部古籍入選《陜西省珍貴古籍名錄》,12家單位獲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從《古今圖書集成》修復到西安碑林紙質文物修復,從陜西省歷史文獻數據庫建設到“叫醒圖書館裏的寶貝”短視頻徵集,陜西依託陜西省圖書館(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和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著力構建“保護—修復—數字化—活化”的全鏈條體系。

  在數字文明浪潮中,古籍活化被賦予新的意義。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薩仁高娃指出:“這是文化基因的喚醒革命。”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劉曉琴則認為,AI技術將搭建全球文明對話的數字橋梁。面對“十五五”新征程,陜西將繼續深化古籍資源開發,為中華文脈傳承貢獻智慧方案,讓千年典籍在數字時代綻放永恒光芒。(陜西日報記者 柏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