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淩 感悟農業科技“中國方案”​——巴基斯坦農業“千人計劃”項目首批292名人才學成歸國
2025-08-26 09:08:40來源:陜西日報編輯:高崗責編:王菲

  8月15日,回到巴基斯坦一個月,阿克巴爾將精心剪輯的最後一期《中國留學日記》短視頻發佈在社交平臺上。

  “我想讓更多朋友看到中國的美麗鄉村、現代農業技術和熱情的人們。”在視頻中,阿克巴爾説。

  32歲的阿克巴爾是巴基斯坦農業“千人計劃”項目的首批學員之一。7月17日,阿克巴爾和291名同學在楊淩示範區完成3個月培訓,順利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畢業”。

  巴基斯坦農業“千人計劃”項目是落實中巴兩國領導人加強農業領域合作共識的一項具體舉措,由巴基斯坦政府選派1000名農業人才赴華學習。首批學員被分成5個班,接受家畜育種與基因組學、牲畜疾病防控技術、種子生産與加工技術等專項培訓。培訓期間,學員們還實地考察了陜西農業企業,參觀了陜西著名景點。

  依託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楊淩示範區積極深化農業國際合作,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如今,這些青年農業人才帶著沉甸甸的“中國方案”歸國,將科技和友誼的種子播撒在絲路沃野,孕育著兩國合作共贏、民心相通的美好未來。

  “在中國的經歷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像阿克巴爾這樣取得農業“真經”的學員,正成為推動中巴農業合作、傳播友誼的踐行者和見證者。

  “毫無疑問,楊淩的農業技術具有領先地位,希望我們兩國能加強相關領域合作。”和很多學員一樣,阿裏驚嘆于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水準。

  35歲的阿裏曾在華中農業大學讀博。這次,他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完成了種子生産與加工技術培訓。

  “我了解到,2021年中巴生物健康農業科技示範園在巴基斯坦運營,已經篩選出幾個適合在巴基斯坦種植的小麥品種,産量高、品質好。”2020年博士畢業後,阿裏一直在巴基斯坦一家大型農業企業工作,主要負責小麥育種。他深知中巴農業合作的廣闊前景。

  此次重返中國讓阿裏深感親切與振奮。“在中國的經歷是我最珍貴的記憶。這次回來我非常開心,在楊淩,我觸摸到農業科技的未來。”阿裏説。

  帶著明確目標而來,學員們收穫滿滿。從基因編輯技術優化作物抗旱性到智慧播種機實現精準種植,學員們的課堂筆記上,詳細記錄著中國農業科技的“密碼”。

  這次培訓聚焦巴基斯坦實際需求,設置了涵蓋理論授課、田野考察、技術實操及文化體驗的多元課程體系,培養了一批既懂農業技術又了解中巴文化的複合型人才,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動能。

  培訓期間,學員們和中國農業企業在無人機應用、特色果蔬種植等領域達成10余項初步合作意向。

  “這些技術是巴基斯坦農業轉型非常需要的。”最近,阿裏忙著為中巴兩國的農業企業搭建溝通橋梁,希望儘快將中國技術和設備引入巴基斯坦,讓中國的先進農業成果惠及更多人。

  “明年在巴基斯坦再相聚”

  學員們不僅在農業科技的沃土上“深耕細作”,也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暢遊,對中國的認知愈發立體鮮活。

  32歲的賈法爾是一個“歷史迷”。3個月裏,他打卡了陜西多家博物館。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參訪給賈法爾留下難忘的回憶。

  “這些文物有數千年曆史,但文物上的文字、圖案好像可以和人們對話,讓我覺得我和文物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精美的青銅器讓賈法爾有種穿越時空之感。他由衷感慨,這次培訓不僅搭建了農業合作橋梁,還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近彼此,感受世界的多元之美。

  這份中國情緣,在2019年就開始了。那時,還在讀研究生的賈法爾跟隨學校來華參訪,12天的旅程讓他迷上了這裡。

  “中國的變化非常大,許多領域值得我們學習。”賈法爾説。臨行前,他向中國師生發出邀請:“一定要來巴基斯坦看看,我的家鄉同樣美麗!”

  除了實地參訪,楊淩示範區為學員們開設的茶藝課、書法課也很受歡迎。

  書法課上,學員伊拉姆總是認真地練習。她還網購了毛筆、宣紙作為伴手禮,打算回國後送給巴基斯坦的朋友。

  “中國朋友總説‘以和為貴’。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一節書法課上老師教我的‘和’字。”伊拉姆説。如今,她能熟練寫出“和而不同”等成語。臨行前,她挑選了幾幅書法習作送給中國的老師和朋友,並與他們約定“明年在巴基斯坦再相聚”。

  豐富的活動讓學員們觸摸中華傳統文化的脈動,加深了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這份情誼也為中巴雙方在更廣闊領域的合作共贏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更多人掌握髮展農業的‘中國方案’”

  過去幾個月,在楊淩的街頭巷尾,騎著共享單車穿梭、熟練取快遞的“洋面孔”是一道獨特風景線。

  7月17日舉行的結業典禮上,學員們和老師合影留念、交換禮物。這一幕幕場景,讓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卡裏爾·哈什米深有感觸。“巴基斯坦農業‘千人計劃’項目是巴中友誼的見證。期待學員們成為國家‘變革的種子’,儘快推動巴基斯坦現代農業發展。”卡裏爾·哈什米説。

  中國農業科技的持續輸出,離不開堅實的平臺支撐。依託上合組織農業基地以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豐富的科教資源,楊淩示範區已舉辦超過120期農業援外培訓,累計為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培養了3000余名農業人才。

  隨著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的平臺效應持續放大,中國的農業智慧正深度嵌入絲路發展脈絡,逐漸長成惠及各國的生態林。

  “我們將根據上合組織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及發展需求,開發系列精準化、定制化培訓課程;繼續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遠程培訓講座,引導相關高校實施合作辦學、聯合培養,通過常態化技術交流,讓更多人掌握髮展農業的‘中國方案’。”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外辦主任、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馬靜説。

  以農業科技與教育合作為紐帶,楊淩示範區架設了一座促進民心相通的友誼之橋,更鋪就了一條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播撒在綿長絲路上的粒粒“金種”早已破土而出,迎著陽光茁壯成長。(陜西日報記者 付玉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